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气候变化无常的季节,乍暖还寒,这个季节容易引发肠胃疾病。另外春季肝火旺盛,肝气犯胃,以往有慢性胃疾的人容易在这个时期复发或加重。
古人云:“十人九胃病。”可见自古以来脾胃病都很常见。
明末医家孙文胤有一句话:“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脾胃对五脏有很大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亏乏,影响五脏。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如何养护,也是一门学问!
脾胃不好的表现都有哪些?舌苔有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舌质颜色是淡红的,舌苔是薄白苔。
不正常的舌质有两种,一种是朝着淡白的方向发展,一种是从淡红向红的方向发展。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食欲下降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
大多数人在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早起不适
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容易出现水肿等问题。身体肥胖的人,多半是体内有痰湿。身体湿气重的人,脾胃功能也会减弱衰退。
湿重困脾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湿气重的人,大便多黏腻,冲不干净,平时排便的时候也总有一种排不干净的感觉。
如果出现以上4种症状的任何一条,那要当心自己是否脾虚了。
补脾可以多吃这些中医认为,山药性平、味甘,归肺、脾、肾经。
历代古书对山药的平补作用均有记载,《本草纲目》中提到,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据记载,慈禧为健脾胃而吃的“八珍糕”中就含有山药成分。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能促进消化、改善胃肠功能。山药吃法多样,可将山药与大米、小米、红枣等熬成杂粮粥,也可将山药研细磨粉后与米粉混合,熬成糊糊喝,还可将山药蒸熟后制成蓝莓山药食用。
白扁豆
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临床多用于脾虚挟湿症以及暑湿症等。
健脾的食物有很多,不过李时珍偏偏将白扁豆称为脾之谷,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
我们一直在说,体内湿邪严重,脾胃肯定虚弱,李时珍对白扁豆的这段功效描述,恰恰就说明了白扁豆对脾胃的补益作用。
脾胃养好了,湿邪无力积聚体内,湿热也就无从生起了。不妨多吃些白扁豆,以健脾化湿。
小米
中医认为,小米味甘性平,入肾、脾、胃经,《本草纲目》也有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的记载。
从营养方面来看,小米特别出色的地方,是它的铁和维生素B1含量优于小麦、大米和玉米,特别适合孕妇、哺乳期女性食用。
小米可单独熬煮成粥,也可添加大枣、百合等熬成营养粥品,还可以和大米一起煮成“二米饭”。
怀府姜糖膏健脾暖胃,改善手脚冰凉和痛经,扫码进店即可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