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气《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而在此基础上,中医医学经过千年的发展得出了一条重要的结论:“人气稳而血充,则体难生百病。
若气衰而血瘀,则体老而疾起。”所以当我们每每感叹岁月就像把杀猪刀时,其实这都是气血影响所致的。
关于气血,这其实这是两个独立的意思,就比如中医认为:“气乃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主要起激发和推动体内脏腑活动的作用。”而关于血,中医认为血主要有:“濡养脏腑和活跃人体精神”的效果,故而气血在中医的眼中是构成生命活动的两大关键物质。
所谓:“气为血之帅(领导),血为气之母(基础)。”,这二者虽然密不可分,但行使的功能却是互相影响的,而在中医的研究理论中,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具体主起生血、行血和摄(控制)血的作用,而血则是气诞生的基础和载体,主起载气与养气的作用,所以要想养生得体,气血便要双补,忌缺一不可。
为此,中医认为气血乃人体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等作用,维持着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和全身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和相互转化。血循行于脉中,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
五个损害气血的习惯
第一害:熬夜失眠
中医认为夜间早眠能以滋阴,而血之气性亦为阴性,故而晚上正是人体养血之时,如果你晚上经常熬夜,并且长时间处于睡眠时间匮乏的状态中,那么你体内的气血便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第二害:憎劳喜逸
大部分的现代人都喜欢长时间地久坐不动,这种妄图“以逸待劳”的生活方式其实最为折磨气血,一来久坐会使体气难以运转,进而导致阳气虚渺不足,进而使血也受到伤害。再者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而这肌肉的日常所需正是要靠着脾胃所消化的营养来维持的,故而这脾一虚,那其他五脏也基本也跟着受累。
第三害:沉迷娱乐
自从电子设备越来越高尖了,我们的娱乐活动也是越来越多了,像什么手机、电脑及各类游戏机也是常伴我们左右,真是一刻都不肯离手,而这其中大部分人也因此经常用眼过度,这一天下来,眼睛总是盯着屏幕不放,这样下来其实涨的不只有眼镜度数,而且还亏了我们体内的精神气血。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同时肝主目,眼睛有光,说明身体五脏六腑运行佳、肝肾良好,反之则肝肾气血亏损。”加之中医以为“久视伤血”,是因为肝开窍于目,而眼睛的正常视力主要受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因此如果长期用眼过度便会损伤肝血。
第四害:饮食无序
如果我们三餐饮食不再规律,甚至口味嗜好偏向生冷或是肥甘厚腻时,那么我们的脾胃便会因此受损,进而导致身体所入之水谷精微不能为己所用,最终导致气血生成受阻。
再者暴饮暴食和偏向一种口味也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认为的那样:“五味不得偏,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酸多伤脾是因为酸能补肝,但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克犯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苦多伤肺是因为过多的苦可能造成心火太旺,进而克制肺气。肺主皮毛,苦味太多,皮肤可能失去光泽,毛发容易脱落,造成“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的后果。有肺气虚表现的人,如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的朋友,要适当控制苦味食品的摄入。
辛多伤肝是因为过量食用辛辣之物容易引起肺气偏胜,克伐肝脏,影响肝藏血、主筋的功能,导致筋的弹性降低,血运受影响。因此,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虚症状者,应少吃辣。
甘多伤肾是因为过多的甜食会引起脾气偏胜,克伐肾脏。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甜味吃多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掉发,引起骨疼痛,导致“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经常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的朋友,甜食要适当控制。
咸多伤心是因为咸味吃多可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损伤心的功能。心是血的统领者,其功能不足可使血脉凝聚,脸色变黑。因此,有心悸、气短、胸痛的朋友们,一定要少吃咸。
第五害:忧思难忘
中医认为,脾起神伤之职,故人神伤也会伤脾害胃,且如果人体又处于思虑过度的情况,那么脾的运化也会失常,所以这脾一失常,那么身体内的气血化生也会因此不足。
三个气血虚弱的外在表现
首症:气虚之弊
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所致。
表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心悸、劳则加重,易于感冒,甚至水肿;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白带清稀、月经量多、甚至子宫脱垂。舌淡,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
次症:血虚之象
多因饮食不调,劳倦过度,情志不遂,失血过多,久病不愈或素体虚弱所致。
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
尾症:气血两虚,败体之兆
多因久病耗伤,致气血两伤所致。
表现:面色萎黄少华,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食少纳呆,舌质淡白,脉濡细。
冬补气血之要诀
既然气血生成与五脏息息相关,那么我们补气血就得重在脾肾,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血同源,先后天之本充足则全身气血有源而能源源不断的化生。因此,想要补气血,一定要重视补益脾肾、补益先后天之本。脾胃的健康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人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
脾生血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之《灵柩·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里的中焦即指脾脏。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为机体提供足够原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第一法:搓手心
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的动作——右手左手。
早上做完之后,可以在中午11点到13点再进行练习,是最简单实用的养血保肝法。
从经络的角度来说,手掌心有心包经的劳宫穴,是主血的,手心搓热后就有活血的效果。
第二法:推腹揉腹
哪里虚哪里气血不足就推哪,脾的位置在我们的左上腹。而且我们小腹处还有带脉穴。带脉,带,腰部的环带区域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所以想要气血充盈,带脉穴这里一定要揉通。
带脉穴按摩法:每天晚上睡觉前,沿着带脉横向按揉30—50圈,重点在带脉穴上敲击50—下,对于恢复带脉的约束能力,消除腰腹部的脂肪,补足气血有很好的效果。经常敲带脉,对于通便、养颜非常有好处,女孩子们想要小蛮腰,要记得每天揉揉带脉哦。
揉腹推腹法:揉之前最好抹点精油,有助于润滑皮肤。
两手中间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如果推腹时感觉到细微的硬块、结节、气团、痛点……记得着重按摩这些区域。以拇指外的四指,稍稍用力拨揉,可以把深部的毒素引到浅表来,把阻滞点揉开,散掉。用劲要灵活,力道不要太大,以免伤到内脏。
拨揉时,如果出现青紫的瘀点,不用怕,这是体内的毒素垃圾被排出的体现,经常这样揉一揉,健脾行气,五脏舒畅。
第三法:养脾胃(关键)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许多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糖、高血压等都与脾胃不好有着密切关联。
冬天,也是脾胃不适最多的季节,归根结底,是脾阳不振,运化湿气的能力不足导致的。
我们平时伤害脾阳的习惯有二,一是天气转凉,寒邪容易侵入,吃多了生冷饮食直接把寒气带进身体,让脾阳受损,尤其是体弱或是老人小孩,最易中招。
二是吃得太多,或是肥甘厚腻的食物,把脾胃给伤了,一般青年人居多。不光现代人有此烦恼,在古代的皇宫贵族也有同样的烦恼,咱们历史上的两个大人物,都会常吃这样一种糕点来养护脾阳。
自古皇帝多短命,但唯独清代的乾隆皇帝却创造了高寿奇迹,以89岁高龄位居皇帝长寿之首,被称为“古稀天子”。在位60年,身体健康,思维清晰,据悉,这位乾隆皇帝,亲自定制了一款糕点的配方,名为八珍糕。
自乾隆帝50多岁始,养生中就几乎没有离开过八珍糕,乾隆经常嘱咐身边的太监,要“每日随着熬茶时送八珍糕”,用以养脾去腻,足见皇帝对八珍糕的珍爱。
第二位便是慈禧太后,慈禧爱动肝火、脾气暴躁,由于大吃大喝,嗜食油腻肥甘食物特别是肥鸭,结果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闷闷不乐。众位太医看后说因脾胃虚弱所致,开出了一个方子,茯苓、芡实、莲子、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各二两,共研细末,加白糖七两,用水调合后做成香甜可口的糕点。
慈禧吃完食欲大开,身体也有了力气,高兴之余,赐这个糕点名为八珍糕,相传八珍糕香酥可口,甜美无比,成了慈禧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我国现代大医罗大伦博士在《阴阳一调百病消》中,花了巨大篇章,来介绍八珍糕,称其为“千年养生第一糕”。现代社会,每十个人里就有五个人脾气虚。对中国这个崇尚“土生万物”的民族来说,脾之于人,如土之于民,所以才会赋予“脾”一个极高的职称,后天之本。
八珍糕的配方也已由明清流传至民间,为了大家能吃上地道的八珍糕,我们寻访各个食材的原产地,研制出了一款更适合现代人脾胃的八珍糕升级版。
大别山的茯苓,温县的铁棍山药,潮州的芡实,小小一块糕,浓缩了多种食材的精华。
里面的:
芡实:健脾祛湿,能把体内的水湿排出去,帮助脾胃运化。
莲子:补益脾胃,祛湿的同时能养心安神。
白扁豆:被称为脾之谷,不仅能祛湿,还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
山药:健脾补气,对肺也不错。肺能调理水的通道,肾主全身水液,脾运化水,所以湿气重如果能调理肺,也可以快速把湿化掉。
茯苓和薏米一定要有,它们一升一降,会让体内的气运作起来
山楂:健胃消食,有了它,哪怕有积食也不怕,还能行气化瘀。
每天吃点,香甜软糯很方便!选用8种食材,再配以山楂、糯米,用麦芽糖、亚麻籽油进行口感调和而成,口感加分!
这款糕遵循古方的基本搭配,却又有细微的不同,因为还添加了大枣、山楂等食材进行调和味道,也更符合咱们现代人容易贪食的习惯,而且用的是亚麻籽油和麦芽糖,无白糖,更健康。
低温烘焙的精湛工艺,制作出的糕点不干,软糯香甜,即使牙齿不好的老年人,也能咬得动嚼碎,一个一包装,干净卫生,吃着也方便。带在包里,即使是外出,也能随时随地守护住我们的脾阳。
第四法:黄酒芝麻暖身健体
黄酒是最好的养生酒,白酒太烈,度数太高太过辛温,容易伤胃伤阴血;啤酒阴寒之性太重,伤脾胃;葡萄酒虽然酒精度数不高,但不是粮食酿造,补养气血的作用较黄酒还是要差一些。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黄酒有「行药势,杀百邪毒气、通血脉、厚肠胃、养脾气」,用黄酒搭配补气血的药,既可以防止上火,又可以把气血快速带到它该去的地方。
黄酒就是进补前的开路先锋,也是药引子,能够把全身的经络打通,它通行全身,四肢百骸、血脉经络无所不及,它能够快速把药效带到该去的地方,并且能够增强药性,使药性更有效地发挥。
况且夏天喝酒还有助于阳气生长!
遵生八笺记载:每清晨吃葱头酒一二杯,令血气通畅。
每天早晨,温热25毫升左右,小口慢饮。喝完你会觉得周身温暖、充满力量,绝对不会出现早晨昏昏沉沉、无精打采、周身乏力的情况。
女生要是平时脾胃虚寒、容易腹泻、寒湿重、体寒宫寒、来大姨妈时肚子冷痛,最好在黄酒加红糖10克、两片醋泡姜,暖宫活血的作用更强,可以温经通络,让胞宫温暖、气血畅通起来!
心情不好、睡眠不好喝也很爽,心情不好的时候喝,就等同于吃逍遥丸,喝完肝气舒畅,肝火就少了,自然睡觉也就安稳了。
如果你平时进补容易上火,那你可以早上先喝点黄酒,再吃黑芝麻,这样脾胃的运化能力强,气血经络也通了,气血才补得进去。
补气血首选当然是黑芝麻了。黑芝麻含有糖类、维生素、铁、铬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肝肾、滋五脏、益精血、润肠燥”等,是滋补佳品。那么,为何要如此麻烦地反复九遍蒸和晒呢?首先,是为了使芝麻易于吸收。
我们平时吃芝麻,通常是炒一炒就吃了,其实此时的芝麻仍接近于生芝麻,因油腻而难以消化。从肠胃中走过一遭,人体未得其福,反受其害。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能够彻底分解,油腻性大为降低,更利于人体吸收。
食材:黑芝麻克,蜂蜜45克
制作工艺:
每次将5斤饱满的黑芝麻,用水洗净,放在笼筐上蒸熟,晒干,再蒸一遍,再晒干,这样重复蒸晒九遍后,芝麻皮自然脱落,去掉,将剩下的芝麻仁炒香,将芝麻处理成微粉。再用白蜜调和,做成约10克的蜜球。
吃法
每天两丸,早晚各一丸。
胃好的饭前吃,胃不好的饭后吃。
配着黄酒送服会更好。每天温一小杯,用黄酒送服黑芝麻丸,早晚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