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门诊来了个女士,
王女士,
我问她有什么不舒服,
她不好意的说了自己的情况。
是来月经时拉肚子,一天3-5次,
月经走了,拉肚子就好了。
这个拉肚子是跟随着月经而来的。
经过辨证之后,
初步判断经行泄泻的问题是
脾气虚
病因为气虚,
病位为脾脏,
病机为气虚不升清。
我们说脾主升清,
就是脾气的升之功效,
能使得我们的大便不至于固不足,
吃点东西就拉肚子。
这就是脾是一个兜底的作用。
但原来,她就有点脾气虚了,
比如平时说话太多,食欲不好,吃东西不香,
等来月经的时候,
气随血一起向下排出,
这样体内的脾气就会更加虚了,
这样就兜不足便便了。
这就出现大姨妈来了,拉肚子也开始了。
等姨妈走了,这个气就消耗少了,也就能兜住便便的,也就不拉肚子了。
一般这个脾气虚的拉肚子是,一般饭后有便意,大便偏稀,气味不重。
这个脾气虚的经行泄泻,
沐沐常用这个方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
原方主治脾肺气虚,
泄泻,困倦无力,饮食不思,
为和中化湿,行滞调气,脾虚泄泻之要方。
用于慢性衰弱病人的腹泻
参苓白术散组成:
莲子肉12g、薏苡仁9g、砂仁6g、桔梗6g、
炒白扁豆12g、甘草9g、白术15g、山药15g、
茯苓12g、党参12g
分为以下这两组药物:
第一组:补脾
1.四君子汤——补脾气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2.白扁豆、山药、莲子——补脾气阴。
第二组:运脾化湿
1.陈皮——理气燥湿
2.砂仁——醒脾化湿
3.薏苡仁——淡渗利湿,
4.桔梗——引脾气以补肺气。
本方清?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点评:
治脾胃者,
补其虚,除其湿,
行其滞,调其气而已。
补脾气以止泻,
开了三剂药,嘱咐下个月来月经之前一周过来再喝点中药。
这个经行泄泻,在于清朝的皇家医学教材《医宗金鉴》就有这个记载
“经行泄泻是脾虚,鸭溏清痛乃寒湿”
“经泻参苓白术散,鸭溏清痛理中汤”
这里提示月经期腹泻,出来注意脾气虚,
还要脾阳虚,有寒湿进行鉴别。
一个脾气虚——用参苓白术散
一个脾阳虚——用理中丸。
后来一个月之后,
王女士,过来复诊,经行泄泻就没有出现过了。
感觉到有收获,麻烦点一下在看,沐子健谈,一个谈健康的地方。沐子健谢谢你1元鼓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