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4月份,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开始增大,很多人经常感到乏力提不起精神、头昏脑涨、浑身不舒服……有人把这归为“春困”所致,其实,这些都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所以要注意祛湿健脾胃。
祛湿第一米:芡实芡实,又名“鸡头米”,味甘略带涩,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具有固精益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之效。
想要祛湿健脾,可取芡实两把,薏苡仁、红枣、花生米各一把,加糖煮水喝。除此外,山药薏米芡实粥,也值得一试,取山药、薏米、芡实以1:1:1的比例下锅,口感软糯,有补气血、调脾胃之效。
《本草纲目》记载了芡实能“止渴益肾”,常食可“固精气,明耳目”。现代科学也证实,芡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可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成分。
祛湿第一豆:白扁豆白扁豆,性温和,可以健脾和胃。中医认为,白扁豆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之功,能除湿但不燥烈,被称为“祛湿第一豆”。
取白扁豆30克,绿豆50克,洗净入锅,加适量水,煮到豆子都熟烂,滤渣取汁饮用。每日1剂,空腹时可随意饮用。
但想要加强它健脾止泻的作用,最好炒制一下,药效更佳。洗净晾干后的白扁豆放锅中清炒,炒至颜色微黄、略带焦斑即可。
祛湿第一茶:茯苓双豆祛湿茶茯苓,性平和,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效。它的优点是利水但不伤正气,补而不滋腻。
很多人都知道煮薏米红豆水来祛湿,但效果却不明显,这是因为此“红豆”非彼“红豆”,而是“赤小豆”才对。
红豆外观较为圆,经烹煮口感粉糯,一般用于日常食用。而赤小豆则较细长,煲煮不易烂,且其祛湿效果更明显,更适合入药。常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茯苓双豆祛湿汤
材料及烹制方法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陈皮5克、生姜2片、瘦肉克(2~3人分量)。将茯苓、陈皮洗净,生姜切片备用,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净,浸泡数小时;瘦肉洗净切大块。将所有原料放入大炖盅内,加适量清水,加盖后隔水炖2小时,即可调味食用。
祛湿第一花:木棉花木棉花性偏寒凉,搭配清利湿热的茵陈,健脾理气的广陈皮,滋阴益气的猪瘦肉,四物合用,清热祛湿、疏肝和胃,是春季雨水多、湿气时节的大众养生靓汤。
茵陈木棉花煲肉
材料及做法
茵陈30克、木棉花60克、广陈皮10克、猪瘦肉克。先将猪瘦肉洗干净,切厚块,连同洗净的其他食材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2.5升、白酒少许,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一个半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
新鲜的木棉花有毒,不能直接食用,必须先晒干。路边的木棉花大多洒了农药,经常吸收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吃了容易上吐下泻。想吃不如去药房买,一斤不到20元,便宜又安全。祛湿第一动作:泡脚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湿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濡;冬天泡脚,丹田温灼”的说法。痰湿体质的人,可以尝试用“温胆汤”泡泡脚,有助化痰祛湿。
温胆汤
材料及做法
茯苓30克、法半夏6克、陈皮9克、炙甘草6克、竹茹6克、枳实6克。此方熬水,把药汁兑入温水中,用来泡脚,每天泡两次,每次20分钟,孕妇忌用。
注意事项
泡脚首选木桶,保温作用更好;水温不宜过高,保持在45-50摄氏度,稍微比人体体温高一点即可;泡脚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为佳;孕妇、高血压患者、处于劳累、饥饿状态者以及脚部有创伤者,泡脚需慎重。滦州融媒·话说滦州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健康圈
投稿邮箱:hsl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