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与瘟疫
祖宗总结留下的规律:
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千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中国古老的历法一次次证明着这个规律。
老祖宗留下规矩:年前储粮,打扫卫生,喝屠苏酒,过年贴春联,放鞭炮辟邪,那都是有讲究的!
始于大雪:/12/7大雪
发于冬至:/12/22冬至
生于小寒:/1/6小寒
长于大寒:/1/20大寒
盛于立春:/2/4立春
弱于雨水:/2/19雨水
衰于惊蛰:/3/5惊蛰
也许真的有道理呢!
惊蛰习俗活动
1、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
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3、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惊蛰养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孝经纬》:「雨水后十五日,斗指甲,为惊蛰」。从惊蛰起为卯月,卯者,茂也,言阳生而滋茂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春雷预示着生长的季节开始了。
惊蛰时天气虽然有所转暖,但余寒未清,在饮食上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以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天蒜、魔芋、香菜、生姜、葱等,这些食物性甘味辛,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能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
另外,惊蛰时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
此时节宜户外小运动微汗,衣服增减适度,春捂秋冻。多吃时令春菜,少吃酸味,睡眠充足,安静神气。
1、饮食,多吃清淡食物
适宜:芥菜、姜、韭黄、乌鸡、葡萄干、鸭血、枸杞、菠菜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渐发,阴血相对不足,饮食宜戒酸增辛,多吃些补肝血、助阳气的食物,以顺阳气生发,使气血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千金方》曰:「是月(阴历二月)宜食韭,大益人心。」故此时最适宜吃韭菜,有温肾助阳、散瘀活血、健胃暖中的功效。
除此之外,芥菜、茼蒿、姜、韭黄、青椒等辛温之食也应常吃,可避免因阳气生发过快而出现背凉、四肢凉麻胀等阳气不足之症。肝主藏血,春季要想肝疏泄有度,一定要保证肝血充足,宜多吃大枣、桂圆肉、乌鸡、葡萄干、鸭血、枸杞、菠菜等补血养血之物,如果最近常有头晕、眼睛干涩、睡觉多梦等阴血不足情况,更要常吃多吃。
少吃:冷饮、螃蟹、蛤蜊、生蚝、绿茶
春季肝旺易克脾,而寒凉之品会损伤脾胃阳气,若此时不加以顾忌,对脾胃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冷饮、海鲜(螃蟹、蛤蜊、生蚝)最好少吃,水果大多数性寒凉,并非越多越好,每天1~2个就好。喜欢喝绿茶的也应该有所节制,淡茶一二杯就好。如果不慎造成胃痛、腹泻,可煮点生姜红糖水喝。
忌吃:动物肝脏、黄花菜、酱菜、大蒜、小蒜、生鸡蛋、兔肉
《金匮要略》:春不可食肝--肝旺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
《云笈七签》:是月勿食黄花菜,交陈葅(酱菜),发痼疾,动宿气。勿食大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勿食鸡子,滞气。勿食小蒜,伤人志。又云:勿食兔肉,令人神魂不安。
多食野菜益健康
惊蛰以后,野菜陆续上市。野菜其营养丰富,有些本身就是药材,多食有益健康。
①荠菜:荠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其味甘,性平、凉,入肝、肺、脾经。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能防治多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尿、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高血压患者眼底出血、牙龈出血等,对于干眼病、夜盲症、胃痉挛、胃溃疡、痢疾、肠炎等症有特殊功效,另外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荠菜可炒食、凉拌、做馅等。
②二月兰:二月兰又名诸葛菜,为早春常见野菜,嫩叶和茎均可食用,且营养丰富。据测定,每g鲜二月兰中含胡萝下素3.32mg、维生素B20.16mg、维生素C59mg。二月兰采后只需用开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即可食用。
③蒲公英:蒲公英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痈肿痛、痢疾、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疗疮、咽炎等,可生吃、炒食、做汤、抢拌、做馅等。
2、穿衣,以悟为主
专家提醒说,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公众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
惊蛰时节,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姑娘们,往往在早春时节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装,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很不利。
如气温太低,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穿裙装,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特别是膝关节外皮下脂肪少,缺乏保护,对冷空气的侵袭较为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
3、运动,适宜舒缓健身
惊蛰期间,许多地方春暖花开,一抹新绿,空气清新,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多时,最适宜在户外锻炼,吐故纳新,调和呼吸。而且春练以小运动为宜,小运动量有利于阳气升发及散冬季蕴伏之气。
活动到微出汗为好,如在阳光下散步、快走、体操、瑜伽等。避免大汗淋漓,否则会损伤阳气,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4、起居,宜早睡早起
早睡早起去“春困”春天时节,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专家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春雷响,万物长”。专家称,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养护阳气是必不可少的:
晚睡早起(最晚不超过11点,最早不超过6点);
晨起伸懒腰,促进血液尽快分布到各个经络中去,防受寒感冒,同时也能激发肝脏功能;
继续春捂,不宜过早的穿上单衣、单鞋;
慎防感冒,如果外出被风吹后出现头痛或者轻度的感冒,可赶紧揉搓一下迎香穴,用热吹风对着大椎穴(正坐低头,颈部突起的位置)吹三分钟。
5、情绪,宜舒缓
春阳上升,不仅是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就连心情也随之波动,「心动则五内俱焚」,时常出现激动易怒、敏感等。
此时应勤动脑体、不动心,感觉「迟钝」些好,不要太纠结于得失名利,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该放下的时候不要舍不得,否则容易心动不宁、五脏不安。
全真草堂·健脾八珍丸健脾八珍丸·出自明朝御医陈实功《外科正宗》:“八珍丸为何因设,参术山药芡实莲,茯苓薏仁白扁豆,健脾养胃兼止泄。”能治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健脾八珍丸具有健脾开胃,排湿除寒的功效。采用山药、人参、芡实、莲子、茯苓、白扁豆、薏仁米、山楂、蜂蜜等名贵食材,经过传统工艺炮制而成,揉捏成丸制,方便日常食用。品
鉴
-
请扫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