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雨水时间
2月18日18时43分49秒
农历正月初七
星期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
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是廿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一候
獭祭鱼
獭为水獭,鱼感水暖上游
水獭捕食,往往吃两口就扔于岸上
古人认为是以鱼祭水
二候
候雁北
雨水后五日
热归塞北,寒去江南
大雁由此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飞
三候
草木萌动
再五日,雨媚风娇,草长莺飞
雨水不仅表明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雨水含香
雨水到了,令我们想起《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冷香丸。其制作方法是将春天的白牡丹蕊、夏天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收集研磨,加上“雨水”那天的雨水、“白露”那天的露水、“霜降”那天的霜,“小雪”那天的雪各12钱调匀,再混合蜂蜜、白糖、做成龙眼大的丸子,藏在梨花树下,需时用黄柏水调和服用。按原书所说,此丸不仅能治疗薛宝钗胎中带来的“热毒”,久服还能使身体散发出一阵淡淡凉凉的幽香。
清代孙温绘红楼梦
中医专家认为,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分析冷香丸的功效和主治,不失为一款匠心独具的理、法、方、药俱全,令人叹服的奇妙之方。
清代孙温绘红楼梦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有口含香花兰草的习惯。到了汉代,“尚书含鸡舌香奏事。”丁香就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口香糖。人体除了分泌天然的体香之外,还可以通过中草药物本身所具有的芳香物质,使之产生特殊的香味来,在体内经过代谢,然后再散发出来。历代中医通过中草药合和炼蜜成香丸,通过含服起到香身健体的作用。推荐香身保健的口服香丸。
春天喝粥胜似补药
想要补脾胃,有一味健脾祛湿的极品粥——“薏仁红豆粥”。
薏米,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健脾益胃。
红豆,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
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煮粥小技巧: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放进锅里熬粥,不易熬烂,这时可先在锅里加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焖半个小时;然后再开火,烧开后,在焖半个小时。
乍暖还寒,留意小孩
天气回暖,但乍暖还寒,一天之内气温变化大,孩子最容易外感伤风,受“倒春寒”所伤。
这时候特别注意不要一下子给孩子穿得太单薄,适度“穿多一点”,反而更好。如果运动流汗,就及时擦干。室内脱一件,出门多穿一件。
湿气渐重,对脾的影响最大。脾的功能决定了孩子体质强弱。外湿加内湿,孩子到春天就容易各种问题。
日常给孩子排湿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流汗;同时饮食上也要适度祛湿和健脾。不需要用力道很大的药材和食材,也不要天天消积祛湿,有需要的时候才使用。
健脾祛湿的食谱:
健脾祛湿的食材最常用的就是芡实、薏米、白扁豆、赤小豆、土茯苓、茯苓、淮山。薏米和白扁豆先炒一下再煲煮会更好。祛湿健脾的食谱,一周给孩子吃1-2次就够了,根据孩子情况来调整,不要天天吃。推荐一道芡实山药鲫鱼汤。
芡实山药鯽鱼汤
材料:
芡实15克、淮山15克、鲫鱼1条(约克)。
用法:
将鲫鱼去鳞、鰓及内脏,用少许食用油在铁锅里煎至淡黄色,然后与芡实、山药加适量清水,煲煮1小时,加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
这道汤补气、健脾、固肾。适宜儿童春季食欲不振、大便不调时食用,能增强脾胃功能。
·END·
ShnnkaiVihara
往
期
回
顾▽▽五运六气
脉学
针灸
振荡中医经方
腹诊
儿推
艾灸
节气获取干货合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