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训,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TUhjnbcbe - 2021/3/10 14:18:00
善良的人,心安一辈子;虚伪的人,算计一辈子!

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

无论相貌,无论着装,心的透彻是最美的;

不分贫富,不分高低,心的善良是最贵的。

身处俗世,却不被俗世所染;

笑在脸上,笑也在心中.

堂堂正正的做人,明明白白的做事,

这才是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

永远相信:

善良方得人心,

合力可赢天下,

懂得知恩报恩才是做人之本。

人存好心,善良为本。

慈善胸怀,厚德宽人。

让人感受到你心中的阳光。

好人多好报,社会温暖,

人心温暖,得道多助,路自宽行。

宁可做个善良的人,

坦荡一辈子,也不做个虚伪的人,

算计一辈子。

一个人的真性情,真感情,

永远是最难得的限量版。

感恩所有的相遇、相知。

不要愧对对你好的人,

不要去骗真心对你的人。

古训,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人的一生,你相信什么,就能看到什么;你内心干净、光明,就能看到、感到外在世界也是干净、光明的。

正如网络上流传的一样:眼睛纯净,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心灵干净,才能拥有纯粹的感情。

干净,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修行。

干净的人超脱,不纠缠

干净的人,做事不拖沓、不拖延。他们不会忙乱而不知所措。干净的人,对事对人都超脱,不会深陷各种情感、得失的纠葛之中。

人的一生,碰到的事太多了。几乎眼睛一闭,一睁,碰到的都是事。猝不及防的打击,始料未及的挫折,从天而降的好处,唾手可得的利益,随时发生。事无论大小,不管好坏,都不要太在意,太当回事儿。

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一些“奇葩”的人,干净的人懂得不能钻牛角尖,不在负面情绪里画地为牢。

他们那颗干净的心,“要求”自己在烦恼纠缠的泥淖中脱身,出淤泥而不染。他们懂得不能和一些“奇葩”的人纠缠。就如同庄子所说,夏虫不可以语冰。

干净的人看得开,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干净的人有格局、有自我净化的能力,本身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一些打击,就像一条一条小溪,一条一条的支流,不管他们浑浊也好,有毒也好,都会在那条奔流不息的大河里得到净化。

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

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内心有恶念、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其实也是心里最苦的。

作恶的人,就算能侥幸逃脱法律的制裁,也难以摆脱自己心里的“制裁”。人性都是向善的,作恶的人,内心必然痛苦纠结。

因为善是属于阳的行为,属于光辉的一面,是开放性的,而恶的行为属于阴性的,它是收缩的、紧张的,会伴随有恐惧感、痛苦感。

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一片祥和。因为善念可以激发身体中的阳气,扫除内心的阴霾。

干净的人,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种人心里光风霁月,一片坦荡,就像雨后初晴时的风,像大雪过后的明月。心里干净,万物自然明净。

干净的人淡薄,不纵欲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好事不断出现。如果房间堆满了东西,就会闭塞不通,有光亮也透不出来。这是庄子的“风水观”。

人铸造的各种容器,正是因为中间是虚空的,所以能够装东西。人建造了房子,因为房子是虚空的,所以能够住人。

内心干净的人,淡薄从容,人就像像空房子一样,没有杂物和垃圾,内心通透,一派吉祥。

内心干净的人,不会被欲望胁迫,不会嗜欲太深、纵欲无度。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性命中的灵性、悟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而干净、淡薄的心,才会助长智慧、灵性以及人生的福报。

“欲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嗜欲过深,内心必然浊臭不堪,人也会精神萎靡,生命里本该有的福禄寿喜财也会消磨殆尽。

所以,做人要干净,就要学会制住自己的欲望,“安禅制毒龙”,要用一颗干净的心、淡薄的心,镇住、制住欲望的“毒龙”。

脾虚眼袋大,肾虚眼袋黑!

从道医上来看,后天形成的眼袋主要是脾肾虚弱造成的。道医里有句话叫“脾虚眼袋大,肾虚眼袋黑。”

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这就是著名的“五轮学说”。

从五轮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下眼睑属于脾。

脾主肌肉,脾虚了,眼睑上的肌肉就缺乏营养,变得松弛,久而久之,眼睑就因为无弹性而下垂。

而且脾是运化水湿的,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就会在体内停留,而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处正好是产生眼袋的地方,身体里有水湿,首先会堆积在眼部,眼睛部位的皮肤是最薄弱的,水液堆积后,下眼睑以下的地方就会因充水而浮肿,这样就形成了眼袋。

在讲治疗方法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卧蚕,什么才是真正的眼袋,许多人往往将这两者混为一谈。

卧蚕就是紧邻下睫毛边缘一条约四到七毫米的带状隆起物,看上去就像一条蚕宝宝横卧在下睫毛的边缘。它是我们中国的独特称呼,非常形象生动。卧蚕一般在笑起来的时候特别明显,它能让双眼看起来更神采飞扬、电力十足。有卧蚕的人一般异性缘很好,在古代的面相学中,卧蚕还是一种很好的福相,它代表子女孝顺有出息。而卧蚕以下的隆起物基本上就属于眼袋了,它比卧蚕的范围要大。卧蚕是美的象征,拥有卧蚕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而眼袋正好相反。

对于因脾虚产生的眼袋,在治疗上,健脾化湿是关键。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多吃山药、赤小豆、芡实、茯苓、莲子、薏米、豇豆等食物,如果您想通过花卉来调理,可以选择茉莉花、葛花、白扁豆花等,这些花都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和胃的功效,既可以用来熬粥,也可以泡茶,而且它们的功效也不是单一的,像茉莉花不仅能化湿,还能清肝明目、清新口气;葛花素有“千杯不醉葛藤花”的美誉,常用来解酒;白扁豆花还有祛暑、治女性白带过多的功效。

“肾虚眼袋黑”指的是肾是主水的,它负责调节全身水液的代谢。如果肾虚了,体内水液的代谢就会出现障碍,水液会积于眼眶皮肤之下,而形成眼袋,有些人在睡前喝许多水后,第二天会发现眼睛有水肿、出现眼袋的现象,就是因为睡前喝水,致使肾脏负担过重,无法及时将水液代谢出去,在眼睛上表现出来了。

而眼袋会呈黑色,是因为肾的本色是黑色,肾虚导致其本色外浮,在眼睛上体现出来,导致眼袋呈现暗黑色。这一点其实就是我在上一节所讲的黑眼圈。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补肾,按照上一节所讲的方子服用就可以了,这里不再赘述,我重点讲一下因脾虚产生的眼袋要如何来治疗。

给大家推荐一款以白扁豆花为主的食谱——白扁豆花粥,它的健脾化湿作用最为明显,并能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

去正规的中药房购买白扁豆花10~15克,洗净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煎上15分钟,去渣后将汁液倒入碗中。粳米50克,淘洗干净后,入锅中熬粥,粥开后,倒入白扁豆花汁,文火煮至粥熟,关火即可。也可先将白扁豆花晒干研粉,粥快熟时,调入粥中食用。

这款粥虽然材料简单,但功效却不小,不仅能去眼袋,还能治疗女性白带过多。因为白扁豆花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湿的功效,只有脾胃强壮了,运化才有力量,身体内的水湿也就能很快被运化出去,水湿减少,眼袋也就逐渐消失了。而女性白带过多也多是由于体内湿气太重,白扁豆花化解湿气后,白带就能恢复正常。

当我们看破红尘!01

一说到看破红尘,很多人会大吃一惊,因为在很多人眼中,看破红尘就意味着遁入玄门,与青灯黄卷为伴,以明月清风为伍。实际上,出不出家与看破红尘关系并不是很大,出家人也有未曾看破红尘者,在家却看破红尘之人也不在少数。看破红尘,只是与道拉近了距离,或曰与道合真,只是找到并摆正了自己与道之间的关系罢了。

曾经我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26岁外形靓丽的女孩,因与男友分手,悲痛欲绝,于是觉得生无可恋,很快“看破红尘”而遁入山林古观,决意与青灯黄卷为伴,了此残生。刚过了三个月,本以为可以找到清净以忘却尘世烦恼的她突然觉得有些按耐不住了,遂决定还俗回家。或许她住庙的三个月里,悟到的仅仅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根葱”的道理吧。这与“看破红尘”相比,也许,还没到达“悟道”的门口。

所谓红尘,就是俗世,那个由芸芸众生、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的人看到了希望,有的人看到了悲伤,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郁郁寡欢。仿佛在一滴水珠中看到了世界万象,浑浊的水珠却看不清什么。实际上,这滴水就是心,内心清澈时,红尘即是净土,内心晦暗时,净土也会变成充满杀戮、仇恨、欲望的险象环生的滚滚红尘。

很多人眼中的红尘,其实叫做江湖。有人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此话不假。俗话说,江湖险恶。江湖之所以险恶,是因为我们总希望能拥有更多,感情也好、财富也罢,也会成为稀缺资源被很多人抢夺。江湖便应运而生。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输,所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因为希望得到更多,因而就有人铤而走险。

02

一位朋友说,他很喜欢跟人争勇斗狠,并将毛主席那句“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次他脑出血住院,我前往探望。我问他:这么多年跟人斗来斗去,不累吗?他说:既然乐在其中,又怎么会累呢?我问:对你自己有什么影响吗?他说:除了一身病,其他还好,财运还过得去。我“哦”了一声结束了谈话。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没有轰轰烈烈大干过一场的人生便不叫人生。因此,从小到大,我们便专注于“优秀”,使自己脱颖而出。实际上,在很小的时候,很多人便学会了不择手段。当我们将财富的多少和物质的拥有作为奋斗目标时,也许我们便没有更多时间思考活着的意义。这样的红尘,也许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红尘,几乎没有一刻钟倾听过来自灵魂的撕心裂肺的呐喊。

也许,我们是时候该听听灵魂的声音了。灵魂就是的道的化身。灵魂说:“你的生命里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你只需要闭上眼睛,静下心来,丢掉那些不必要的偏见、执着、欲望、邪念,不听、不看、不言、不想,你将会看到无限的可能。你只需要忘掉名、利、财、色,你就可以解脱。不是不要这些东西,而是不以此为贵,你就是你世界的主宰。”如果你听到了这声呐喊,你的世界将会无比静谧,你的心将会无比清澈明净,你也将会看到世界的真相。慈悲。

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人际交往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告诉我们,要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迎合别人的情趣或口味,即说话看对象,这样才能让自己大受欢迎,深得人心。

鬼谷子言: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

同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辩;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大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屋建瓴,眼光要高;与贫穷的人谈话,要从如何获利的角度来探讨。

与人沟通时应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话”来对待,正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一次,仲由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干吗?”

孔子说:“不能。”

又一次,另一个学生冉求同样问:“听到了,就去干吗?”

孔子回答:“干吧!”

公西华在一旁听到了这些,就问孔子:“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你的答案却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解释说:“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心强,胆大勇为,所以我劝阻他。”

可见,说话也要看对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如果对方性格坦率、耿直,你的谈吐就要简洁明了;

如果对方自尊心强,爱面子,你提出问题,特别是不同意见时,就应该尽量缓和婉转;对方喜欢钻研学问,你应该说比较有水平的话;对方如果喜欢推心置腹,你就应该多说些诚恳质朴的话。

在谈话时,或直陈己见,或委婉作答,都要分析对象,看准时机,一语中的,才能使交谈畅通无阻。

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弟子出外讲学、游览。当他们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时,孔子的马意外地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吃了麦苗。一个农夫上前将马扣了下来。

学生子贡自恃口才不凡,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

然而,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将大道理讲了一通又一通,虽然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新来的学生,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身旁,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相互之间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指不定哪天我的庄稼也会被你的牛吃掉,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听完这番话,农夫觉得很在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由此可以看出,说话一定要看对象、看场合,还要注意对方的语言习惯。要不然,你再能言善辩,别人听不进去也是白搭。

见高人,要高明

生活中,虚饰其貌、以华掩实的现象比比皆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这样说道:贪婪之人,常给人以清廉的样子;淫邪之人,常伪作纯情之举;奸佞之人,有时故作正直面目出现。

社会上常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意识到自己的缺陷的时候,会刻意整饰自己,以掩其短而示人以良。由于这种整饰的作用,很容易给人以假象,从而增加了我们识人的难度。

鬼谷子说:“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

那些内心感情发生变化的人,必然会显现于外表。什么时候都有弄虚作假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稍有不慎,就会吃亏上当。

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拜见曾国藩,请曾国藩为他们分派职务。不巧曾国藩出去散步了,李鸿章示意那三个人在厅外等候。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了来意。

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厅前,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配做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以重用。”

李鸿章很吃惊,问:“还没用他们,您是如何判断的呢?”

曾国藩笑着回答说:“我刚才散步回来,走过他们身边时,见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

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的识人秘诀,就是善于观察他人平常的表情、言语及行为。通过得到的信息,自然可以理出对方若干思维模式及行为规律。然后再根据对方在待人处事时,表现出来的蛛丝马迹,换个角度仔细分析,就看清了人的本质。

春秋时期,梁惠王为图大业广招天下人才。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于是,梁惠王接连召见了他两次,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这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

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我看名不副实呀!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用梁惠王的这番话问淳于髡,淳于髡笑笑回答说:“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又没有说话。”

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一回忆,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他非常叹服淳于髡的识人能力。

很多时候,肢体动作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一个人的心理。

谈话时,如果对方双手交叉地抱在胸前,又跷起二郎腿,说明此人内心紧张和不愿坦露心迹。如果在谈判场合看到这种姿势,则说明对方对你缺乏信任。在这种场合只有自己摆出坦诚和信任的姿势,才能帮助你。你不妨手掌朝上地摊开双手,意思是说:“我不会对你有坏心眼。”在谈话的时候你还可以把一只或一双手都伸向对方,这多少可以消除他的骛惕心理。

鬼谷子认为,了解人物的深层次心理以及相关信息,除了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外,还需要策略性的试探技巧,这就是“摩意术”。鬼谷子说:“摩者,揣之术也。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进行“摩意”时,要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人的内情自然会通过表相反映出来。

战国时期的韩昭侯为了试探人心,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刚剪下的指甲屑不见了,心里毛毛的,很不舒服,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韩昭侯由此发现他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韩昭侯命令属下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不一会儿,属下回报说:“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

韩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露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马牲畜践踏旱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韩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属下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

从此,属下都畏惧韩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宁得罪十君子,莫得罪一小人

唐朝时有一位叫杨炎的宰相,有治国之才。他为人正直,最不屑与小人交往。而不巧的是,当朝另一位宰相卢杞就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

两个宰相本来应该一起吃饭,但杨炎却经常找借口到外面单独用餐,避开与卢杞同桌,卢杞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杨炎被缢杀,全是因为卢杞在皇帝面前进了谗言。

杨炎的死在于他得罪了小人。

常言道:“宁得罪十君子,莫得罪一小人。”同样是当朝官员,郭子仪又是如何对待卢杞的呢?

据说郭子仪见宾客,向来姬妾不离左右,而卢杞来访,郭子仪则令姬妾躲避。有人问郭子仪原因,郭子仪回答:“卢杞貌丑而心险,妇人见到他的相貌必定会笑,肯定会招来他的嫉恨。如果他有朝得志,那我们家族就要遭殃了。”

郭子仪确实很有远见。后来卢杞掌权,迫害忠良,独独对郭子仪存有尊重。

鬼谷子认为,对不同的人,要使不同的方式,“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根据对方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才有胜算。总之,我们要做到: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

与他人相处,有的人非常傲慢,往往表现得“唯我独尊”。对待这样的人,说话要简洁有力。要在保证能阐述清楚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与其交往的时间。如果以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了你的要求和问题时,他们往往会由于少了表现“傲慢”的机会,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从而使交往顺利地进行下去。

当你想离开讨厌的人时,不妨先转换心态,以新的角度看待他人。如果你懂得换位思考,相信事情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遇到各种难对付的人,一定要调整心态,机智应对。有的人脾气暴躁,雷厉风行,你在他面前做事就得又快又好,体现出速度和效率;有的人不急不躁,喜欢按部就班,你就得讲究做事的程序和步骤,不能让他挑出毛病来;有的领导重视下属的汇报和解释,你说话就要有说服力,使他放手信任你。

朋友讲述的一段离奇故事,我们这个文明真有修真者吗?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动以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位证真仙的全部修持过程。何谓真?真乃真人之业位,真乃真仙。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修真是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根据道教固有的形神观,修仙必然对自身的形体与精神同样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训,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