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老太原岁时节令bull饮食民俗
TUhjnbcbe - 2021/3/2 15:13:00
二十四个毛毛节(下)五豆粥去瘟汤小时候,总是跟在父母身后,念叨什么时候过年。对于孩子来说,那时再没有比过年隆重的盛典了。过年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大肉……还可以睡懒觉,半夜归,走亲访友串邻家。还可以鼓捣鞭炮,捣自行车链子自制手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快乐尽享。腊月初五喝五豆粥,是老太原区域流传了数千年的习俗,俗称去瘟汤。这一天,乡俗里有吃五豆的习俗,人们多用红小豆、大豆、绿豆、扁豆、白芸豆等,所选杂豆不能少于五种,故称“煮五豆”。老百姓相信,五豆节家里有五豆,便预示着以后的日子如豆子般圆满,倘若缺了哪一种豆子,那就意味着家里要受穷了。也有人认为,五豆节吃五豆的习俗,乃是为了教育那些不爱惜粮食的“败家子”,使他们明白种田人的不易。腊月初四晚,各家取出早已晒干储好的杂豆,每样盛一小碗,用清水淘洗三遍,再倒进盆中,浇上水,掺和搅匀,将盆放入锅中,让其浸泡一夜。初五早起,从锅中端出杂豆盆,再将盆中的豆子淘洗三遍后倒入锅中,再加上少量米、和其他配料,用文火慢煮,煮成的“五豆粥”稠柔软粘,香甜可口。有句老话说:“喝了五豆粥,长一斧头;吃了腊八饭,长一杈把;过了大年夜,长一梁椽。”这天的“五豆粥”,大人吃,小孩吃,连猫儿、狗儿、鸡儿等家畜家禽也要吃一些,祈求全家平安,六畜兴旺,紫气氤氲,吉祥如意。有人还把粥抹在树上,祈求来年枝叶茂盛,果实累累。老太原五豆粥是用黄豆、黑豆、红豆、绿豆、白扁豆加萝卜或梨、冰糖合水熬制而成的。黄豆有降血糖,降血脂,健脑补钙,保护血管的功效;黑豆有补肾,养肾,美容护发的作用,红豆有利尿消肿,润肠通便,解毒排脓的作用;绿豆有解暑,抗菌抑菌,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白扁豆有防癌抗癌,抗菌抑菌,提高造血的功能。五种豆类均含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非常高,达到食疗、去瘟作用。“药食同源”是老祖宗最讲究的膳食养生原则,意思是食物也具有相生相克之理,人类食五谷杂粮得百病,又借五谷杂粮解百病,正确搭配、合理饮食才是“妙”用。五豆粥去瘟汤就是古人巧用时节、五谷合理搭配,在寒冷冬季熬制的养生汤。老话说“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意思是说五谷是有营养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现代营养学也证明,五豆粥具有清热利尿,解毒降脂,宽肠理气,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的作用。腊月初五快到了,记得熬五豆粥咯!腊月二十三,送神神上天在老太原地区,腊月二十三来的时侯,大街小巷和乡镇集市上,随时都可见到卖“糖瓜”的,有圆圆的饴(xi)朵儿,还有扁扁、沾满芝麻的“糖瓜瓜”;还有走街串巷送灶神图的。祭灶,是民间在腊月里非常隆重的节日,是俗话“人在作,天在看”的回报时节。据说糖瓜系列是用来粘住灶王爷的嘴,,一说甜他的嘴,让他上天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回来的时候即多报喜,少报忧。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晚间进行。是时,首先是摆上祭灶糖、果品、一碗汤面或扁食(水饺),然后烧香磕头,把旧灶神像从龛前请(揭)下来,和预先用豆秸秸编扎的马放在一起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爷喂马。请回来的新灶神图一般是年祖下(年三十、除夕)再贴,两面的对联除了“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男主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嗑头一边烧旧灶王像,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都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小子来。”至此,祭祀仪式全部结束。
  据记载,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不管哪一说,都离不开“灶神”。自从人类发现火的功效,开始熟食,脱离茹毛饮血以后,火、灶就又开始收到上古人们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至此后,崇拜祭祀灶神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就是说:国王为天下百姓规定有七个受祭祀的神,其中之一是灶神,一般平头百姓家设立一个受祭祀的神,或者是门神、或者是灶神。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崇拜灶神。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信仰理念都发生很大改变,腊月二十三祭灶习俗仍然存在,,虽说仪式和祭品早不如以前丰盛了。但是在腊月二十三后,则是正式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腊月二十四,赶年会过了腊月二十三,老太原地区的年集一场比一场热闹,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是老太原县城,二十五、二十七、二十九是晋祠堡,年三十赶上一上午,下午就都休市过年了。年集上大红福字对联,烟花炮竹,蘸饵、柿饼、核桃是抢手的,一排排铺开沓纸、年画,还有挂着的各种新衣,转一圈满满的年味。老太原地区太原县的年集是周边十里八乡规模最大的,摊位多,货品全,别的小集买不着的到这里都能寻着,大到家具、木料,小到针头线脑,不一而足。年集从天蒙蒙亮开始到晌午还不散。赶年集,平日不太舍得买的东西,这时也放宽了手头。各种肉类,新鲜疏菜,鱼,鸡等都买些,图个年年有余大吉大利吧。也为节日里招待好亲朋备足食材。再添置些新碗筷盘碟,板凳扫把等新物件,家里用的也焕然一新。现在置备年货到商场超市,买东西明码标价虽也便利,少了热闹的叫卖声,亲切的寒暄,有限的场地总让人觉得有些被束缚般难以尽兴。仍怀念老城里开阔热闹的年集,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琳琅满目的年货,三乡五里熟人的招呼问候,那融融在里面的乡情亲切又热烈。赶年集,成了深入人心的民俗,置备年货心心念念的去处。想感受浓浓的年味,就去赶一场久违的年集吧。年祖下,包饺子过年是乡俗里对春节的通俗说法,春节是传统文化里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延续了几千年,有如窑封经年的老酒,绵长醇厚,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醉。不分文野高下,也不问贵贱尊卑,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一种浓浓的“过年”情结。人们盼年、赶年、忙年,那浓浓的“年味儿”似乎透过“吃”与“玩”的通俗社会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情义,感受到几千年传统民族文化的神圣与博大。“过年”丰富的内涵和传统地域文化形式,是透视区域社态民情的窗口。祥和、喜庆的气氛把人们的心情带入一年中前所未有的放松、自由和兴奋状态。人人脸上都写着笑意,人人都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过年状态”,平时拘谨的这时往往会变得狂放豪爽,平时粗俗蛮野的这时也会表现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平时怒目相对的两个人这时可能拳头一抱酒杯一碰而尽释前嫌、不再计较。每一个家庭这时都布置一新,春联与大红的灯笼相映,人们难忘过年的美妙,春节无论对大人、对孩子都充满了魅力、充满了诱惑。家家户户贴对联、挂灯笼,热热闹闹剁菜、包饺子,恭恭敬敬贴天地爷、灶神爷……就连一向禁止孩子们喝酒的老条例也宣布解禁,大人孩子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想喝就喝。孩子们照例是主角儿,吆三喝四,推杯换盏(大多是饮料),而大人们仍旧斯斯文文,有父亲在,仍旧都不敢放肆……熬到眼皮发沉的时候,除夕的钟声当当地响了,还没等钟声响完,外边鞭炮声已经噼里啪啦地响成一片。纷纷从炕席底下拿出拝(bai)得干干的千响浏阳鞭炮,提到院中央。当鞭炮闪着电光,噼里啪啦炸响的时候,所有的人怀着感恩的祈盼,闪着激动的泪花,鞭炮声把一个充满希望的一年带给了我们。迎新的鞭炮连绵不绝地响了半个多小时,整个县城的夜空就会被礼花弹辉映得五彩缤纷。放过了鞭炮,进屋在祖宗爷的龛前敬香,上过年饺子。上完饺子,孩子就跑出去串门放炮,年龄大的准备红包,等着后备儿孙前来拜年……到了寅时和卯时的交接时分,正是朝暝冉冉东升的时刻,就到了最神圣的时刻,接全家诸神回来过年,点旺火,放鞭炮,敬供各种食品。然后全家人开始吃饺子,喝油啦啦的牺汤,饺子里包了经过消毒的硬币,谁能吃到就预示着谁来年财运好,这自然又触到了孩子们的兴奋点,虽然不饿,也一个一个吃得很甜很香。新的一年已经来到了,人们都以一种兴奋的心情,踩着地上五颜六色的鞭花炮屑走上街头。转一转,走一走,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人们把这叫做“踏(cai)年尖儿”。转回来的时候,东天边已经露出曙色。大人、孩子这时都焕然一新,穿着崭新的新年礼服走出各自的房门,开始一年一度的大拜年。先是到爷爷奶奶的房里,然后是伯父、叔父以及本家的长辈,再后是兄嫂,最后是邻居和朋友,由里而外,由上而下依次拜下去,问一声过年好,炕头上坐一坐,情谊浓浓的,如醇酒般醉人。有孩子的要带上孩子,孩子们也不会白去,为大人作过揖问过好便可以得到数目不等的压岁钱,所以,孩子们这时候往往比大人更兴奋、更积极。过年大幕拉开了……宥亨居士年1月15日于福和堂李拉弟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太原岁时节令bull饮食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