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一湿,百病兼得,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重会引发很多疾病,轻则小病小痛,重则生活中的大病很多都是湿气太重诱发的。祛湿虽然方法很多,但是祛湿我们不能着急,因为祛湿的过程不仅仅是祛除湿气,更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湿气是六淫邪气中的一种,湿气容易与其他邪气相遇而导致其他疾病的并发,如湿气与风相遇形成人人畏惧的风湿病等等。湿气过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体内的湿气过重的人,一般会表现出大便稀,失眠,肥胖浮肿,没胃口,头重脚轻等现象,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快速祛湿,才能保障人体健康。下面学习一下7种常用祛湿的中药材。
白术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健脾安胎的功效。被前人誉之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其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古人称其为“四时神药”。要用于水肿和尿少一般与泽泻、猪苓还有白术一起配伍使用,效果比较好,也可以治疗痰饮导致的目眩、心悸或者脾虚、食少、便溏、泄泻的患者也可以使用,可以搭配健脾的药物像山药、白术、薏苡仁,搭配使用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另外,茯苓可以补益心脾从而宁心安神,所以可以治疗心脾两虚所导致的心悸、失眠、健忘,效果是比较好的。
薏米仁
薏米仁甘淡、微寒、无毒。入脾、胃、肺、大肠经。生薏米和炒薏米都擅长健脾止泻,治疗脾虚湿盛泄泻。但不同的是,炒薏米比生薏米的除湿效果好。生薏米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可以祛湿除风、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对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和风湿疼痛等效果显著。
芡实
芡实,生于水,味甘略带涩,别名鸡头米,以其形状酷似鸡头而得名。芡实味甘、涩,性平,在食用上有很好的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等作用。脾气虚弱的人群平时不妨吃一点芡实,不但能健脾益胃,而且还能补充营养。中医典籍中记载,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佳品,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和人参一样,有健脾养胃、益肾固精的作用。因此,芡实也被誉为“水中人参”。中医养生学认为,芡实可抗衰延年,不仅是女人的“不老米”,也是男人的“长寿米”。
赤小豆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1.预防便秘米红豆中含有多量对于治疗便秘的纤维,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预防结石、健美减肥的作用。2.消除水肿赤豆还可用于治疗心脏性和肾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浮肿和外用于疮毒之症,都有一定效果。赤豆煮汤饮服,可用于治疗肾脏、心脏、肝脏、营养不良、炎症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水肿。3.健脾利胃红小豆煮粥食之,有健脾胃、利水湿的作用。凡脾虚不运、腹水胀满、小便不利、黄疸、泻痢者,皆可食之。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红豆含可观的蛋白质、微元素,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5.催乳汁红豆是富含叶酸的食物,产妇、乳母多吃红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莲子
莲子,鲜者性平,干者甘温。主心、脾、肾经。清淡平和,温和占中,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到“莲子补气力养神,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益心肾、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
白扁豆
白扁豆,甘,微温。归脾,胃经。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更是将白扁豆称为“脾之谷”。从营养学角度,白扁豆还被称为“豆中之王”。其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