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白露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
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夜晚露水狂,来日毒太阳。
——白露谚语
“白露”节气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此时凌晨及早晚的气温低,但正午的气温还很高,是秋日温差最大的时候,你会明显地感到炎夏已过,凉爽的秋天悄然而至。
白露三候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1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2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3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节气,饮食养生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处暑还是很热,每天要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裸身体了,以免着凉。我们对您最重要的提醒莫过于——记得早晚加件衣。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这个“虚”包含脾虚、胃虚和气虚,所以我国一贯有“秋季进补”的习俗,但进补之前最好先把脾胃调理好。
1初秋养脾,少吃“瓜”字辈夏季人们对西瓜情有独钟,特别是凉爽可口的冰镇西瓜,几乎成为人们消解暑热的必备品。但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其实西瓜还有一个外号,叫“寒瓜”。
西瓜性寒解热,食之冰凉,因此才有了这个称呼。西瓜本来性寒,若这“寒瓜”再在冰箱里一放,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尽管其清热解暑的效果较好,吃上去很过瘾,但多食对脾胃的伤害却是很大的。有些人西瓜吃多了会拉肚子,甚至出现头昏乏力、身体困重等现象,就是因为湿邪困脾所致。
其实不只是西瓜,甜瓜、黄瓜、冬瓜、苦瓜等瓜字辈的食物都属于寒凉食物。所以过了夏天,西瓜基本上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2应对秋老虎,多吃“豆”字辈不宜吃瓜类,但是夏末秋初暑气逼人该如何应对呢?
绿豆:其实,生活中有些食物即可消暑又可化湿邪,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绿豆汤了。那汁液碧绿的绿豆汤不仅可解暑热之毒,还可化湿,助你的脾胃解围。
红豆:中医认为其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由于红豆性善下行,通利水道,所以经常服用还有减肥的功效。对于爱美的女士而言,若是担心因“贴秋膘”而致身材变形的话,可以配合着多喝些红豆汤,即有消暑化湿,还可以维持你的曼妙身材,何乐而不为!
3养脾润燥,多吃秋果秋梨: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对于燥邪猖獗的秋季来说,是去燥的最佳选择。秋梨吃法不同,功效也不同。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症状,生吃就好。如果想要起到滋阴润肺、润喉祛痰的功效,熟吃更佳。可以将梨隔水蒸过,煮汤或者做成粥来吃,这样也可以将梨的寒性除去,食用起来更加安全。
大枣:大枣有“木本粮食”的称呼,因为古人认为它可代食物食用。《本草纲目》认为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对于“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坊间甚至流传有“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的俗言。用红枣加大米熬成粥,对保肝护肝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大枣不宜食用过多,“多食令人寒热,凡赢瘦者不可食”,每天吃枣不要超过50克为好。
4初秋进补,鸭肉最佳对于身体弱的人而言,秋季还是应该吃些肉类补一补的。在肉类的选择上,以鸭肉为最好。因为秋天的鸭子是最肥嫩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医疗功效。秋天燥邪严重,吃些凉性的鸭肉,对于体内有热、爱上火的人而言,便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
饮食作为保健措施首先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而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保健预防措施。
凡是因过敏引发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白露养生需要注意什么露凝而白,木樨飘香,白露,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白露,也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此时阳气渐降,阴气渐升,虽然白天尚热,但清晨和傍晚会感觉到丝丝凉意,秋天的气息越来越浓了。
此时气温变化较大,加上秋燥愈盛,因此,需要注意养生。如何养?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1解秋乏经过一个夏天的透支消耗,人就容易浑身乏力,总想睡觉,无精打采,出现一系列“秋乏”的不爽。
因此,在白露时节,不妨试试改变一下自己的作息习惯,少熬夜,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同时,需要养好气血,吃点红枣、枸杞、山药、阿胶等食物,有助于帮身体充电。
虽然秋高气爽能促进食欲,但是脾胃经过一个夏天的炎热+湿漉漉,刚进入恢复状态,所以不宜暴饮暴食、过食油腻。
2防秋燥“燥”是秋天的主气,秋气收敛,其气清。天气干燥,失水滋润,自然呈现出一种肃杀的景象,人的身体也会出现一系列“干燥”的情况:嘴巴干、鼻子干、皮肤干、咳咳咳、便便干等等。
因此,防秋燥,是秋天养生的主旋律。
平时可以吃点滋润的食物,如玉竹、雪梨、银耳、莲藕、杏仁等等,有助于让肺宰相水润起来,赶跑燥邪。
3小心寒湿白露气温渐渐降低,此时不能再露肚脐、露脚踝了。
因此,这时候,需要穿好袜子,注意防寒。清晨和傍晚要带上一件薄外套,护好腹部、脚部和肩膀等关键部位,睡觉盖好被子也很重要。
白露时节,感冒、过敏性鼻炎、咽炎、秋季腹泻等等都容易找上门,因此要适当地增加一些耐寒训练,比如慢跑。
饮食方面,可以吃一些暖身养脾胃的食物,比如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红枣粥、猴头菇排骨汤等,同时,祛湿任务依然要继续完成,茯苓、芡实、白扁豆等食物依然要在餐桌上常备。
说起芡实,白露正是这位健脾补肾高手的丰收时节。人们采收时会乘坐小船或大木盆进入塘、池中,用镰刀割取成熟果实,或捞取已自行开裂浮在水面上的种子。
《本草求真》曾提到:“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惟其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
如果你的脾胃不够强大,亦或是容易秋乏、腹泻,不如来一碗芡实山药粥,有助于帮忙元气满满,增强脾胃的实力。
春捂秋冻?不要瞎冻!春捂秋冻是流传很广的老话儿了,但是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正确的看它。
为什么秋冻?
秋冬之后,天气变凉,人顺应天时,毛孔也会开始闭合起来预防着凉,如果这时候早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身体会感知到受热而毛孔腠理重新开放,汗液蒸发、阴津伤耗,容易让阳气外泄。
所以很早就有「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的说法,初秋提倡「薄衣御寒」。
但!要科学「秋冻」,要「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冻」得健康,要因人而异,也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味作死,要风度不要温度。
1不露头《内经》里讲:「头为诸阳之汇」,我们的手三阳经、足三阳经都在头部汇聚,风邪、寒邪很爱伤人阳气,在气温降低的时候,要注意保护我们的大头。
老话儿讲「头要凉,脚要暖」,其实跟现在讲的不露头是不冲突的,孙思邈说,「头边亦不可安火炉」,意思是头部不能近高温,容易火有余而头昏~
适当的对头部进行保暖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体虚阳弱的老年人还有素体就虚寒的小伙伴,头凉并不意味着换季降温的时候让脑袋和寒气短兵相接,入秋风大的时候,出门还是建议护好脑门和脖子,戴个帽子或者围巾,不用太厚,能挡风就足够!
2不露脚俗话讲:若要安,脚要暖、寒从脚生,脚上阴阳经交会,分布着70多个反射区,血管和穴位十分丰富。
秋寒秋燥渐重之后,失眠、腹泻、感冒鼻炎、皮肤干燥粗糙这些问题也接踵增加,天气转凉之后,膝盖和脚踝能不露就不要露啦,要穿棉袜子了,宽松舒适就好,晚上的时候尤其适合泡泡脚,让脚丫暖起来~经络疏通、气血盈满,小病自然就找不上门来了。
日常泡脚方:
材料:当归15g、黄芪20g、红花10g、苏木10克、泽兰10g、细辛6g、酸枣仁15g。
用法:上药用纱布包裹,加水ml煮沸,煎至ml,倒入足浴盆,每晚睡前泡脚15~20分钟。
效用:活血安神、养心助眠
白露之后要注重培护肾气,泡脚的时候可以在盆里放几颗鹅卵石,一边泡脚一边按摩涌泉穴,能够有更好的安神助眠效果!
3不露肚脐肚脐是个重要的地方,我们出生前,脐带连着妈妈,给我们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出生后,脐带完成使命,被剪断、结扎,退化成肝圆韧带,形成一个对内封闭的疤痕。
这里没有多余的脂肪组织,皮肤也很脆弱,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抵抗外界的寒气,所以是最容易受寒的地方。
而在中医这里,它叫做神阙穴。
中医说它是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神阙穴是我们元神的门户。
肚脐受凉,直接影响穿行而过的任脉、带脉、冲脉,腰腹冷痛、急性腹泻、痛经,说来就来。
所以说,白露以后,露脐装真的不要再穿了!体质虚寒的小伙伴和小朋友、老人,最好贴身穿一个棉质的背心,护住心、腹,也护住肚脐。
不小心受寒导致了腹泻、痛经以后,可以试试隔姜灸神阙穴,可以温通阳气、健脾和胃。
4露露脸说完了不能露的,再来说说要露的!
其实就是适当「秋冻」,露脸,主要是冻冻脸,冻冻鼻子。
《黄帝内经》里说:肺开窍与鼻。
入秋之后肺脏当令,燥邪慢慢嚣张,我们的鼻子就很容易吃苦。俗话讲,「秋季到,鼻炎闹」,这个季节过敏性鼻炎、顽固性鼻炎纷纷登上舞台,让人叫苦不迭。
这个时候就适合适当的秋冻,冻冻鼻子,提高一下身体对寒邪的适应度,这样等天气更凉燥,我们也不容易被病邪算计。
白露如何调理气血中医讲的“阴”,是指气、血、精、津,而养阴,则是防秋燥的关键。白露时节,燥主气,容易伤到体内阴气,因此,这个时节女性一定要保持气血通畅。
另外,在中医理论中,外感疾病的诱因有“六邪”,分别是风、寒、暑、湿、燥以及火。而秋冬季节易染疾病的最大特点是“燥邪为病”,其中又有“温燥”、“凉燥”之分。
古书《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中有这样的记载:“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这句话是说,到了白露,夏天的炎热还没有完全褪去,而秋天艳阳高照,白天还是比较热的,所以这个时候燥邪和温热邪气同时存在,会形成“温燥”。这样的天气很容易使上了年纪的,尤其是平时就体瘦阴虚火旺的人感染温燥之邪。
《食物本草》中提到“海参具有主补元气,滋补五脏六腑虚损的养生功能”。《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本草以新》中提到“海参具有补肾益精的奇效”。
恰恰这个海参,它的消化吸收是需要消化系统的健全健康,需要复杂的消化酶系统,需要消化道物理功能的健全,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短肽的研发,就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百德福海参活性短肽,可以说是消化过的海参,即使是气血不足、肠胃功能弱的人,短肽都能被直接吸收。不仅如此,短肽的吸收通道多,速度极快,超过氨基酸十几倍。一切疾病的根本,就是阴阳的初始之处,也就是细胞的问题。一切医疗手段最终解决的就是细胞是否达到健康的问题。细胞就是人体的天地之道。
而肽是组成细胞最基础的元素,肽具有
1.修复细胞:哪个地方的细胞出现了缺陷或病变,肽首先会带着各种营养物质去修复。
2.再生细胞:哪个器官的细胞大面积死亡时,肽还可以再生细胞。
3.调节细胞:肽同时还能调节细胞免疫,预防病毒侵袭细胞。
当细胞都变好了,就可以彻底远离疾病。
--END--
每天一杯肽,健康活力自然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