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
大通自古就是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之地,为实现营造绿色大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这个愿望,一代一代的大通人特别是奋战在林业战线上的林业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播种绿色、呵护绿色、畅想绿色……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大通这片秀美的热土变得更加生态宜居、更加绿意盎然。
近年来,大通县林业局领导班子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身体力行,带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绿化山川、美化家园、为民兴林、造福子孙”为己任,秉承“情系绿荫共建高原现代林业”的品牌理念,紧紧围绕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日贷”项目,坚持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呈现出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示范点”、“全国林木良种基地(青海云杉)”等一顶顶桂冠接踵而来。
为营造绿色、呵护绿色,林业科技支撑有效提高了林业建设质量。大通县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国家退耕还林(草)科技试验点和北京林业大学科技支撑项目点的有利条件,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干旱地区造林技术模式、浅山退耕还林(草)模式、天然林保护工程技术等课题研究,以及退耕还林(草)科技试验点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汇集径流整地、固体水、保水剂等林业技术和高科技产品;进一步加强林业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基层林业科技队伍,加强专业技术干部业务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分层次抓好科教兴林的综合示范,建立大通县退耕还林标准化示范区、退耕还林及抗旱造林综合科技推广示范点、退耕还林及干旱浅山治理综合科技推广示范点、抗旱造林科技推广示范点等多个科技示范点,进行先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组装配套,探索科技推广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通过示范、辐射来扩大先进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几年完成优良种苗选育等新技术推广10余项,完成大通县黄土高原高寒区水土保持型林草植被恢复技术实验示范项目等科技示范点7处;结合林业重点工程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林科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实验室合作,先后进行了15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其中,云杉强化育苗项目取得重大成果,缩短了云杉育苗周期,提高了苗木出圃率;特色中藏药材规范化示范与推广课题研究,为国有林场发展后续产业探索出一条新路。以增加森林面积、培育森林资源为目的,全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形成以各国营林场、苗圃和林业工作站等单位为主体的林业推广服务机构,并积极开展科技宣传、科技下乡、科技示范推广等工作,普及林业科技知识,推广林业实用技术,实现了科技绿山、科技富民。
有了绿色的起点、绿色的基础,大通县实现绿色发展就有了保障。面对“十二五”,大通林业人深知:由部门林业向社会林业迈进,以经营林业的全新理念和实践,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实现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共享。经营林业,要求政府摆脱以往单纯营林造林的模式,把森林作为资源可持续经营,并纳入完整的战略规划和实施目标,切切实实地保证森林资源的增量增值,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十二五”期间,大通林业事业的发展定位将锁定在:以生态建设为主,实现从单纯生态型,向绿化型、生态景观与经济型的转变。通过继续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林业重点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教兴林,发展高原现代林业。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投入和更高的标准改善和加强生态建设,走生态立县之路,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紧抓林业重点工程不放松,紧抓高标准造林这个关键不放松,紧抓打造宜居城镇这个重点不放松,紧抓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不放松,紧抓涵养西宁市水源这个核心不放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进程……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态绿化大县、强县将携一城温润的绿色向我们款款走来。通讯员 李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