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的看点在哪里
大方、健谈,是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张孟苏给人的第一印象,她的成熟与干练,更与18岁的年龄显得极不相符。张孟苏今年高考考了445分(文科),只能读个独立学院,但新加坡一所大学却在一次面试之后就预录了她,还给了她20万元的奖学金(7月13日《楚天都市报》)。据报道,张孟苏被国外大学预录的经历颇有点传奇色彩。高考结束后,张到武大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不巧下暴雨,赶到时招生人员已在撤展。西南大学一位女老师在拆雨篷时,因为个矮显得分外吃力,张见状就过去帮忙。这个不经意动作被坐在一旁的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看到,张欲离开时被对方叫住。不想碰上一个大好机会,出现了开头的结局。于是媒体据此得出低分女生因乐于助人被国外大学录取的结论,换言之,媒体显然是以乐于助人作本条新闻看点的,对此我不尽认同不敢苟同。在我看来,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既与乐于助人有关,又不完全相关。我注意到,在半个多小时面试现场,张孟苏时而用英语口语时而用普通话向5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得知张孟苏综合素质如此全面,新加坡老师如获至宝,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给她4年共20万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由此可见,她得到新加坡老师表睐首肯得益于全面的综合素质,而乐于助人只是综合素质之一;如若非要说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与乐于助人相关,乐于助人顶多只是为她赢得了机遇。老实说,近年来外国大学拒绝“状元”、低分生靠过硬的综合素质被国外大学录取国人“至今已觉不新鲜”,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压根儿算不上新闻至少算不上“人咬狗”新闻。透视本条消息,如果要说还有丁点新闻看点的话,我看不是低分生靠过硬综合素质被国外大学录取,而是国外大学对过硬综合素质的发现评估方式给国人留下的普适昭示。低分生被新加坡老师“发现”看似纯属偶然,其实却是偶然中有必然。所谓的“必然”至少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看重不经意表现。我把新加坡老师发现人才方式看成是一种情景体验,学生素质究竟高不高不是看材料而是见行动,因为学生不经意的行动最具原生态性、非表演性和非功利性。相形于这种先进方式,国内方兴未艾循规蹈矩的面试方式显然相形见绌矮人一筹。其二,在乎知行合一。良好素质未必等于良好能力,比如在国内应试教育、唯重学分传统根深蒂固和素质教育底气不足并存的教育生态下,就算学生具有助人为乐价值认知者不乏其人,而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者必然了了无几。主动帮助他人的品质许多学生平时大抵不在意培养,张孟苏却能秉持并习惯成自然,终为其赢得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机会。张孟苏的“偶然”和“意料之外”的背后,折射的是新加坡老师十分看重知行合一的辨才眼光。其三,注重全面发展。新加坡老师面试考评学生时,不光看其学习成绩,更看其综合素质,换言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多年来,国内教育基本实行的是单一评价机制,特别是“一考定终身”“分数定生死”的高考制度并未能得到期根本变革。在单一评价机制主导下,不少高分考生个人素质并未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成为不能适应社会的人,这便是人们屡见不鲜而又风怪怪的就业后“‘尖生’混不过差生,差生领导‘尖生’”的尴尬景象。因此,解读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新闻,与其得出乐于助人让其受益成功的结论,毋宁谓其为国人发现评价人才提供了一个不无昭示意义和认知价值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