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借粮展现的什么"人格意识"
庄子很穷,常向人家借着吃,就不稀奇了。一天断炊,向朋友监河侯借粮的故事,几千年来,包括我们当代的人们,而且我们将来的子孙后代,都会知道的,因为此事载于他的美妙的文章中:庄子到监河侯家,自然这不是第一次,不知多少次了,来借人家粮吃,本来很大方的后者,不知道这次不痛快了,竟羞辱前者说:你等几天,我将有许多税金进账,到时我借给你三百金,你吃香喝辣都没有问题。庄子虽很生气,却仍幽默地说:我来你家的路上,快干涸的车辙水洼里有一条不大不小的鱼,急促地要我救它的命,只要“斗升之水”就可以了。我很同情它,安慰它说:不要着急,“面包总是会有的”,我马上去千里之外的吴国、越国,那两个国家的国王都是我的好朋友,我将说服他们,开凿一条运河,给你引西江大水,到时你就不为缺水发愁了。那条鱼对我为它设想的美好蓝图,不仅不领情,反而极为生气地说:好了,你去引西江水吧,到时你到卖鱼干的小摊贩那里找我吧。
庄子这个借粮故事,用一条干涸的鱼要救命水被拒作比喻,讥讽吝啬鬼的“大方”,被许多人,其中不乏专家、教授和学者誉为“表现了中国人的人格意识”。但这竟是中国人的,什么样的人格意识呢?我觉得,如果我们大家果真都是这种“人格意识”,成天在思考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不去种地,不去做工,不去做生意,借着吃、借着用,其实名为借,实为靠乞求活命的话,我们中华民族早就不存在了。有幸的不是大多数人,而只是极少数人如此:他们安贫为乐。但这种乐是建立在向人家伸手的基础之上。向庄子要点水救命的那条鱼,如果再没有向其他人要水,或者要了,又遇到了和庄子式的人物,那肯定没有命了,但庄子自己绝对不会因为监河侯的拒绝借给他粮而饿死;不须要复杂的考证,大概他又向别些人借粮,而且最终解决了当日断炊问题,即使当日没有借到粮,十天半个月也绝不会丢命。
所以,监河侯这次拒绝借给你庄子粮吃,也还不是“见死不救”,很有可能,你老是光顾人家,人家有点烦了,看你文章写的那样好、嘴巴讲的头头是道,竟常常弄不到饭不饱衣不暖的状况,老实向别人伸手,那怎么行呢?要刺你一下,你就可以“自力更生”了,好意,完全是好意!你怎么不理解,竟耍起幽默脾气,似乎标榜自己是“人穷志不穷”,绝不属于“人穷志短”哪类人。其实,你这不是硬骨头人格意识的表现,因为没有展现出自尊和自立人格意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