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养生珍集
弘扬中国药材文化
普及传统养生知识
扁豆
概述
扁豆,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小叶披针形,花白色或紫色,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微弯。种子白色或紫黑色。嫩荚是普通蔬菜,种子可入药。
别名藊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凉衍豆、羊眼豆、膨皮豆、茶豆、南豆、小刀豆、树豆、藤豆功效作用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英文名始载于《名医别录》毒性无毒归经胃经、脾经药性平药味甘
药性论述
扁豆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及食物纤维、维A原、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C和氰甙、酪氨酸酶等,扁豆衣的B族维生素含量特别丰富。此外,还有磷脂、蔗糖、葡萄糖。另外扁豆中还含有血球凝集素,这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可增加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合成,抑制免疫反应和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移动,故能激活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产生淋巴毒素,对肌体细胞有非特异性的伤害作用,故有显著的消退肿瘤的作用。肿瘤患者宜常吃扁豆,有一定的辅助食疗功效。扁豆气清香而不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特别适宜脾虚便溏、饮食减少、慢性久泄,以及妇女脾虚带下、小儿疳积(单纯性消化不良)者食用;同时适宜夏季感冒挟湿、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暑热头痛头昏、恶心、烦躁、口渴欲饮、心腹疼痛、饮食不香之人服食;尤其适宜癌症病人服食。
2.但是患寒热病者,患冷气人,患疟者不可食。
功能主治:
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1.健脾化湿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带下过多。
2.化湿消暑用于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症。
.治疗水肿,砒霜中毒,细菌性痢疾。
食用服法与禁忌
烹饪方法:
1.烹调前应用冷水浸泡(或用沸水稍烫)再炒食。因为白扁豆中有一种凝血物质及溶血性皂素,如生食或炒不熟吃,在食后~4小时部分人可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
2.成熟豆粒可以煮食或制作成豆沙馅。
多味扁豆
口味:鲜咸酸甜,香辣可口
主要材料:扁豆50克、大蒜5瓣
调味料:香油1小匙、辣椒油1小匙、酱油1小匙、麻酱1小匙、香醋1小匙、精盐1小匙、白糖1小匙、味精1/2小匙
1、大蒜切末;扁豆洗净后切丝,在沸水中焯熟,以除去毒素和豆腥味;
2、扁豆丝捞出后立即投入冷水中浸泡一下,可以保持其碧绿的颜色,口感也更脆嫩;
、然后加入麻酱、酱油、蒜末、辣椒油、精盐、白糖、味精、醋、香油拌匀装盘即可。
扁豆的种子有白色、黑色、红褐色等数种。
1.入药主要用白扁豆,白扁豆还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消暑;
2.黑扁豆古名"鹊豆",不供药用;
.红褐色者在广西民间称"红雪豆",用作清肝、消炎药,治眼生翳膜。
食疗价值:
豆科草质藤本植物扁豆的白色种子或荚果。又称南扁豆、沿篱豆、峨眉豆、羊眼豆、藤豆,有黑、白等色之异。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和河北、辽宁等地均有栽培。冬季采收成熟荚果,晒干,除去荚皮,收集种子炒黄或稍煮;或秋季采摘未成熟荚果鲜用。
[性能]味甘,性微温。能健脾除湿。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锌,维生素B1、B2和烟酸、泛酸、豆甾醇、磷脂、氰甙、血球凝结素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虚有湿,体倦乏力,少食便溏,或水肿;妇女脾虚带下;暑湿为患,脾胃不和,呕吐腹泻。
[用法]煎汤,研末,或煮熟食。
[附方]
1,扁豆茯苓散:炒扁豆0g,茯苓15g。研为细末。每次g,加红糖适量,用沸水冲调服。
本方以扁豆健脾除湿,茯苓补脾而能利尿消肿。用于脾虚水肿。
2,煮扁豆:扁豆子60g(或嫩扁豆荚果g),以食油、食盐煸炒后,加水煮熟食。每日2次,连食1周。
此方取扁豆健脾除湿以止带。用于妇女脾虚带下。色白。
,扁豆香薷汤:扁豆0g,香薷15g。加水煎汤,分2次服。
源于《千金要方》。本方取扁豆利湿和中,香薷化湿利小便。用于湿浊阻滞,脾胃不和,呕吐腹泻,小便不利。
若夏季兼感暑热,见有心烦发热、头昏等症者,可加荷叶、金银花之类清热祛暑。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