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可能会出现湿气过重的现象。当湿气重了以后,身体会出现很多不舒服的反应,比如:舌苔比较厚、没食欲、大便稀、不成形、小腿肚酸疼,身体虚胖、疲惫、忘事、易犯困,头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所以很多人对于怎样去除湿气这个方面很是在意。于是乎各种祛湿茶自己制作的,购买成品的就一块上了,希望湿气减少,身体健康。
可是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祛湿茶后,稍微停了几天就会发现好像湿气又来了,于是乎就有人感叹说,身体有除不完的湿气,没办法。那么这是真的吗?
我们首先要明白,湿气是怎么来的。正常讲当我们身体健康,尤其是脾功能强健的时候,湿是很少出现的,《黄帝内经》讲脾主运化,当脾功能强健的时候,湿气自然会被运化掉,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他病。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
脾为后天之本,强调了脾的重要性,如脾胃功能正常,饮食如常,则全身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均旺盛,身体常少疾病,易于长寿;否则健康不佳,人体易病,不易长寿。历代医家主张欲要保持机体的健康,必须维护脾胃功能的健旺,从而使饮食经常保持正常,消化吸收良好。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微,并把水谷精微转输到全身。
所以真正的想要祛湿,健脾是一个关键基础。同时历代名家医者在这方面调理中更是着重相互之间的配合,历来就有祛湿必健脾,祛湿健脾相结合的食疗药用之方。
见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古方。
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陈实功是明代御医,他根据子肠胃薄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少腹胀、面黄肌瘦等症,故以莲子、茯苓、山药、白扁豆、山楂、麦芽、薏苡仁、芡实等药食两用的药材研成粉状配以大米面,再加糖做成糕点。不寒不热,平和温补扶养脾胃为主,被后人称为“医中正道”。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老年时脾胃功能下降,在这个基础方剂上进行了增减,专门又做了一款强脾健胃的养生糕点。
到了慈禧太后时期,太医院又根据慈禧女性身体的不同之处,又做了一次改动,最终成了现在一个祛湿健脾两相宜的一个金方。
其成分及主要功效:
炒白扁豆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山楂
性味酸、甘、微温。
归经归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茯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薏苡仁
性味甘、淡,凉。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莲子
性味甘、涩,平。
归经归脾、肾、心经。
功能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芡实
性味甘、涩,平。
归经归脾、肾经。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炒麦芽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
怀山药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肾经。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糯米粉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现在北京精诚杏林中医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过整理与挖掘,现在精炼了此方的基础上,做出了一款适合众多人士服用的“祛湿健脾养生糊”!本品食用简便,用水一冲即可使用。既可以祛湿健脾,又可以开胃强脾。同时作为早餐食用的话即可以达到食物的效果,又可以同时调理身体,实为养生保健之佳品。
如果对于湿气重,脾胃功能虚弱,这样的朋友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