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辨识 [复制链接]

1#

赤小豆

01

1药用部位

豆科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种子。

2别名

赤豆、红小豆、朱小豆。

3植物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或上部缠绕状。嫩时被倒生细毛,老时无毛。3出复叶;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纸质,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圆形至宽卵圆形,有时稍呈菱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三角形、近圆形或近截形,有时侧生小叶偏斜,全缘,两面无毛或仅叶脉上有疏毛,基出脉3条。

总状花序腋生,有花数朵至多数;小苞片2,具毛;花萼淡绿色,短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圆肾形,先端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先端延长成喙状,螺旋状卷曲;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狭果细瘦,线状扁柱形,通常弯曲镰形,先端具喙。种子长椭圆形,狭窄,暗红色,少有褐色、黑色或草黄色,种脐凹陷。花期5~8月,果期8~9月。

4产地分布

栽培,也有野生。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我国南部各省普遍栽种。

5采收加工

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6药材性状

呈长圆形而稍扁。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子叶乳白色。无臭,味微甘。

7性味归经

味甘、酸,性平。归心经、小肠经。

8功效与作用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中的利水消肿药。

9临床应用

用量9~30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10药理研究

抑制胰蛋白酶。20%赤小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还具有增强细胞免疫、避孕等作用。

11化学成分

含有糖类、三萜皂苷。还含3-呋喃甲醇-p-D-吡喃葡萄糖苷、赤豆皂苷Ⅰ-Ⅵ、原矢车菊素Bi、原矢车菊素B3、D-儿茶精、D-表儿茶精、烟酸、核黄素等成分。

12使用禁忌

阴虚津伤者慎服,过剂可渗利伤津。

13配伍药方

①治疽初作:赤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②治痄腮及痈疽发背,疮疖:赤小豆为细末,以新汲水调敷疮上及四边,赤肿处干则再敷之。(《证治准绳》)

③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叶末尤妙。(《纲目》)

④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要方》)

⑤治乳汁不下:煮赤小豆,取汁饮即下。(《王岳产书》)

芡实

02

1药用部位

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

2别名

鸡头米、水流黄、鸡头果、苏黄、黄实、鸡嘴莲。

3植物形态

一年生水生草本,全株有很多尖刺。根状茎粗壮而短,具白色须根及不明显的茎。初生叶沉水,箭形,后生叶浮于水面,叶柄长,叶片稍带心形或圆状盾形,直径65~厘米,上面深绿色,多皱褶,下面深紫色,叶脉凸起,边缘向上折。花紫色,单生于花葶顶端,花葶粗长,部分伸出水面。花昼开夜闭,花萼2片,花瓣多数,雄蕊多数,子房下位,心皮8个,嵌入于膨大的花托顶端,柱头圆盘状,扁平,略身下凹入。浆果球形,海绵质,污紫红色,密生尖刺,与花蕾均形似鸡头,故称“鸡头米”,种子球形,黑色,花期夏、秋季。

4产地分布

多生池、沼及湖泊中,水底须为疏松的黏泥,否则不易生长。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四川、贵州等地。

5采收加工

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

6药材性状

呈类球形,多为破粒,完整者直径5~8毫米。衰面有棕红色内种皮,一端黄白色,约占全体1/3,有凹点状的种脐痕,除去内种皮显白色。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

7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涩。归脾经、肾经。

8功效与作用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9临床应用

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入丸、散,亦可适量煮粥食。用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10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淀粉、蛋白质及脂肪。此外,尚含钙、磷、铁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及胡萝卜素等成分。

11使用禁忌

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者慎服。

12配伍药方

①治膏淋:生山药30克,生芡实18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大生地(切片)18克,潞党参9克,生杭芍9克。水煎服。(《衷中参西录》膏淋汤)

②治黄带下:山药(炒)30克,芡实(炒)30克,黄柏(盐水炒)6克,车前子(酒炒)3克,白果(碎)十枚。水煎服。(《傅青主女科》易黄汤)

③治老幼脾肾虚热及久痢:芡实、山药、茯苓、白术、莲肉、薏苡仁、白扁豆各克,人参30克。俱炒燥为末,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④治风湿足膝疼痛不能步履:山药、莲肉(去心)、芡实(净肉)、茯苓(去皮)、薏苡仁(炒)、糖霜各1斤,粳米二升(炒)。上为末拌匀,用土茯苓煎汤常调服,不过半月即愈。服此药忌茶,以上茯苓汤当茶。(《万氏家传方》)

郁李仁03

1药用部位

蔷薇科植物欧李的种子。

2别名

乌拉奈仁、小李仁。

3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直立。树皮灰褐色,多分枝,小枝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短,长约2毫米,托叶2,线形,呈篦状分裂,早落;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少有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无毛或在脉间被微毛。花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单生或2朵并生,具花柄,无毛;花萼钟状,萼片5,边缘具浅乳突状锯齿;花瓣5,白色或近粉红色;雄蕊多数,花丝不等长;雌蕊1枚,子房1室。核果近球形,鲜红色,核近球形或倒卵形,顶端微尖,表面有1mdash;3沟。种子卵形。花期4~5月,果期7月。

4产地分布

生于荒山坡或固定的沙丘边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5采收加工

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破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6药材性状

长卵圆形或卵圆形,长5~8毫米,直径3~5毫米。表面浅棕色或黄棕色。顶端尖,基部圆,尖端一侧有一线形种脐,基部合点圆形,直径约0.7毫米,在此点散出多数棕色维管束纹理。种皮薄,内面贴有白色半透明的残余胚乳,子叶2片,乳白色,富有油质。气微,味微苦。

7性味归经

性平,味辛、苦、甘。归脾经、大肠经、小肠经。

8功效与作用

缓泻、利尿。属泻下药分类的润下药。

9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大便秘结、水肿、尿少等症。用量3~9克。

10药理研究

薄层色谱法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均具鉴定意义;郁李仁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皂苷类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提取的蛋白质成分IR-AI和IR-B静脉注射有抗炎镇痛作用。

1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苦杏仁苷、郁李仁苷A、郁李仁苷B、山柰苷、野蔷薇苷A、野蔷薇苷IR-A、野蔷薇苷IR-B、熊果酸。

12使用禁忌

脾虚泄泻者禁服,孕妇慎服。

13配伍药方

①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郁李仁、杏仁(炮,去皮、尖)、薏苡仁各30克。为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米饮下。(《卫生易简方》)

②治卒心痛:郁李仁三七枚,烂嚼,以新汲水下之,饮温汤尤妙。须臾痛止,却煎薄盐汤热呷之。(《姚和众方》)

③治积年上气,咳嗽不得卧:郁李仁30克。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无辛气,次下酥一枣许,放温顿服之。(《圣济总录》郁李仁煎)

④治血汗:郁李仁研细。每服3克,研鹅梨汁调下。(《圣济总录》如圣散)

⑤治赤目:郁李仁,汤去皮,研极烂,入生龙脑点赤目。(《本草衍义》)

青葙子

04

1来源

苋科植物青葙的成熟种子。

2别名

草决明、牛尾花子、狗尾巴子、野鸡冠花子。

3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全体无毛。茎直立,绿色或红紫色,通常分枝。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叶柄,全缘。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或分枝末端,圆柱状或圆锥状,花着生甚密,初为淡红色,后变为银白色,每花具干膜质苞片3,花被5,干膜质,长圆状披针形,雄蕊5枚,子房长圆形,花柱线形。胞果球形盖裂,种子数粒,扁圆形,质坚硬,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7~9月。

4产地分布

生于荒野路旁、山沟、河滩、沙丘等疏松土壤上,也有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野生或栽培。

5采收加工

8~10月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花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6药材性状

呈扁圆形,少数呈圆肾形,中心较边缘稍厚,直径1~1.5毫米,厚约0.5毫米。表面平滑,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易破碎,内面白色。无臭,无味。

7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归肝经

8功效与作用

清肝、明目、退翳。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9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内服煎汤,治疗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炎眩晕。

10药理研究

降眼压;降血压;抑菌;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青果水提液具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作用;青果能兴奋唾液腺、增加唾液分泌从而起助消化作用。

11化学成分

含青葙子油脂、脂肪油和丰富的硝酸钾、烟酸。

12使用禁忌

肝虚目疾不宜单用,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

13配伍药方

①治头昏痛伴有眼噱、眉棱骨痛:青葙子9克,平顶莲蓬5个。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肝阳亢盛型高血压:青葙子、草决明、野菊花各10克,夏枯草、大蓟各15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年)

③治视物不清:青葙子6克,夜明砂60克。蒸鸡肝或猪肝服。(《四川中药志》年)

④治暴发火眼,目赤涩痛:青葙子、黄芩、龙胆草各9克,菊花12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⑤治白带,月经过多:青葙子18克,响铃草15克。配猪瘦肉炖服。(《西昌中草药》)

⑥治风热泪眼:青葙子15克,鸡肝炖服。

土人参

05

01药用部位

马齿苋科植物锥花土人参的根。

02别名

锥花土人参,假人参,飞来参,参草,土洋参。

03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肉质。主根粗壮有分枝,外表棕褐色。茎直立,有分枝,圆柱形,基部稍木质化。叶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7cm,宽2.5~3.5cm,先端渐尖或钝圆,全缘,基部渐狭而成短柄。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二歧状分枝,小枝或花梗基部均具苞片,花小,两性,淡紫红色;萼片2,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椭圆形,雄蕊10枚以上,子房球形,花柱线形,柱头3深裂,先端外展而微弯。蒴果近球形,熟时灰褐色。种子多数,细小,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表面具细腺点。

04产地分布

我国河南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05采收加工

秋、冬季挖根,洗净,晒干或蒸后晒干。

06药材性状

根圆锥形或长纺锤形,分枝或不分枝。顶端具木质茎残基。表面灰褐色,有纵皱纹及点状突起的须根痕。除去栓皮并经蒸煮后表面为灰黄色半透明状,有点状须根痕及纵皱纹,隐约可见内部纵走的维管束。质坚硬,难折断。折断面,未加工的平坦,已加工的呈角质状,中央常有大空腔。气微,味淡、微有黏滑感。以条粗、干燥、质坚实、断面色乳白者为佳。

07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淡。归肺经、脾经。

08功效与作用

补气润肺,止咳,调经。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09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主治气虚劳倦,食少,泄泻,肺痨咳血,眩晕,盗汗,自汗,月经不调,产妇乳汁不足

10药理研究

初步药理试验,土人参乙醇提取物有镇痛作用。土人参含有的总皂苷还可抗炎、抗菌。皂苷有溶血作用,刺激性强,毒性大。

11化学成分

土人参根含甜菜色素(betalain)、草酸(oxalicacid)、芸苔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等。

12使用禁忌

孕妇忌服。

13配伍药方

①治虚劳咳嗽:土洋参、隔山撬、通花根、冰糖。炖鸡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劳倦乏力:土人参五钱至一两,或加墨鱼干一只。酒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脾虚泄泻:土人参五钱至一两,大枣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