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湿气「最毒」的芒种来了!如何健脾胃,「祛湿气」?
最近总感觉自己的脾胃不太好,每天都不想吃饭,食欲不振;吃一点点饭后又腹胀;还气短乏力。
嘴馋吃点冷的就肚子疼,拉肚子,甚至手足发凉,有时一摸肚子都像井水一样是凉的。
一看日子,果真快到芒种了。芒种后,即将进入一年中脾胃非常虚弱的一段日子。
为什么芒种后,脾胃非常虚弱?
1、湿重伤脾
芒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天地之间湿气非常重,湿热之气到处弥漫,使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
图源:摄图网
清代注明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中这样描述「夏令脾胃司气,兼以久雨泛潮,地中湿气上干,食味重浊少运,所谓湿胜成五泄也,古云寒伤形,热伤气,芒种夏至,天渐热,宜益气分以充脾胃」。
意思是说,长夏对应的五脏是脾胃,在芒种夏至的节气中,气温高而雨量大,土地中湿气弥漫于大气中,湿盛则容易形成五泄之病(五泄: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出自《难经·五十七难》,类似今之急性肠胃炎),从而损伤脾胃。
水湿太多,超出了脾的运化能力,脾就会「苦不堪言」。这些湿气就是滞留在身体里没用的水液。运化水液靠的是脾的功能,这些没用的水液人体吸收不了又排不出去,脾就要不断去运化它。
当人体湿邪偏重时,脾脏会被湿邪所困,脾脏的功能就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湿邪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反过来进一步加重体内的湿邪,形成恶性循环。就好比一头驴拉着磨,永远不能停,任务还越来越重,那很快驴就会累趴下的。
2、寒凉克脾
芒种至夏至前后阳气外达,气血更多地运行在体表,这就造成人体内里的虚寒。脾胃作为中焦重要的两个脏器,受此影响非常大。
夏三月阳气在表,人体就像夏天的树木一样枝叶茂盛,气血能量都旺盛在四肢体表,较深的五脏六腑能量偏少。有些人在气候炎热的情况下贪凉喜冷,我们吃到肚子里的西瓜、冷饮、啤酒,对脾胃来说就是寒,这些吃到身体里的寒凉容易克伤脾胃。
图源:摄图网
当较热的人体骤食寒凉之品,容易导致阳气郁遏,阴寒内盛,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所以就会出现胃痛、手足发凉的情况。
除了骤食寒凉而伤脾胃之外,如果平时过度食用性质寒凉的瓜果冷饮,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而且长期如此,更会导致脾胃虚寒。
调好脾胃:健脾祛湿、养护脾阳
所以,芒种时节的养生,要注重健脾祛湿、养护脾阳。
1、保持环境干燥
湿邪最容易渗透,无孔不入。不要穿潮湿的衣服,不睡潮湿的被子。有阳光的时候一定要多晒晒被子;室内空气也要定时抽湿,保持在45%~50%是比较合适的,建议不超过60%。
2、饮食上健脾祛湿
少吃偏寒凉、生湿气的食物,如:梨、香蕉、杨桃、李子、柿子、西瓜等水果;丝瓜、莴笋、白菜、蘑菇、黄瓜等蔬菜。另外肥甘厚腻的食物也会助长内湿,导致脾虚。
健脾祛湿的药材:白术、土茯苓、陈皮
健脾利水的食物:鲫鱼、芡实、炒白扁豆
健脾祛湿食疗方:怀山赤小豆芡实粉
脾不健运,为湿所困,单纯补脾则容易越补越滞,所以应该补中带消,恢复脾土功能。如补脾佳品山药,可健脾补虚,和赤小豆、芡实等利湿之品搭配则可健脾利湿,一补一消。如此,脾气健运,湿气排出,则可清阳升,浊阴降,心清神明。
3、按摩、泡脚守护脾阳
睡前艾叶泡脚
晚上睡前,可以用艾叶来泡脚,温阳祛湿。
《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专入肝脾,兼入肾。」不仅这样,艾叶有温阳的作用,能驱寒祛湿,此时湿气重,可用艾来温阳化湿。不论是新鲜的艾叶还是陈艾,都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芳香化浊,有醒脾的功效。
按摩中脘穴、足三里
升脾阳可以按摩「胃之阳」中脘穴、「脾之阳」足三里穴。
按揉中脘穴,能补充胃中阳气,助消化。遇上胃胀、胃痛、食欲不振等情况,揉按中脘穴能起到应急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常按此穴,可温补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