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秋这3个补阳方法,护好身体的阳气阳虚 [复制链接]

1#

秋分后,天气渐凉,空气开始变得干燥,偶尔降雨也不能明显缓解秋燥的环境,反而更让秋凉时节“凉燥”的威力加大。

秋气随秋分渐浓,清晨入夜,已能感受到丝丝凉意,阴气兴起,逐渐加重。从养生的角度来说,阳气是我们生命的能量,因此固守阳气在深秋变得尤为突出。

守住阳气

《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内守,阴平阳秘”,从这秋分开始,天地的阳气开始向内收敛,而肾是主收藏的,所以这个时候肾就开始收纳阳气以备过冬。

固护阳气就成了秋分以后的养生之重。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皆是养阳。

养阳多晒四个部位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趁着好天气多晒太阳可补阳气。

一晒头顶补阳气。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我们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处,天气晴朗时,在秋季11点~13点之间,这时候阳气最充足,晒一晒,暖洋洋。

二晒后背补气血,人体腹为阴,背为阳。把背部晒热,晒舒服了。

三晒腿脚驱寒气,俗话说,寒从脚底生,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冷的,这种情况最应该的就是晒一晒腿脚,阳光可以把我们腿脚的寒气都驱走。

四晒手心睡得好,手心是心包经循行之处,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的部位要着重晒一晒,手心朝着太阳,释放压力。

艾灸养阳最在行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阴成形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艾灸。

对于阳气耗损严重的人,艾灸无疑是很好升阳补充能量的方法。艾草自古就有“地之阳”的美誉,温经散寒,因此从养阳角度来说,艾灸是唯一能与太阳光这个“天之阳”相提并论的。

发展到现代,艾灸的种类有很多,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等等,点燃艾条后,悬空在皮肤上艾灸,所有也叫悬灸。

直接灸就是直接把艾绒捏成和黄豆大小,然后直接放在皮肤上艾灸。古法艾灸推崇直接灸,但这种灸法会损伤皮肤,故而现代人一般不用。

现在最流行且最适合现代的人,一个是间接灸,也就是隔物,比如用姜片,薄姜片扎孔把艾绒放到姜片上艾灸,会感觉自己的汗慢慢冒出,灸的地方会有水汽出现,《肘后备急方》当中有记载,根据间隔的辅料不同又分不同的隔物灸,历代医籍中记载的间接灸大约有四十多种,但主要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再者最方便快捷的,便是这种无明火艾灸,也没烟不会呛,安全性高,上手简单,就和我们平时用的创可贴原理类似,中间放上用艾草和其他温性草本熬成的膏,摊涂在中间,四周为无纺布,可以贴在皮肤上,慢慢温灸,因为会持续发热,会始终感觉贴的部位暖暖的。

这种方法让艾不燃烧也能持续释放艾力,传到体内。一撕一贴,一个人就能搞定,这款艾灸贴,配以艾草、制川乌、干姜、薄荷等草本,通过古方熬制出黑色的膏体,撕开之后是浓郁的草本味道,浓而不呛,撕开后直接贴在肚脐或是脚心处,更有利于驱寒逐湿,温补阳气。

或是觉得自己哪里受寒酸痛了,都可直接贴上,像我们经常伏案工作者,上班时候贴在肩颈处,一边温灸一边工作,暖暖地很舒服,寒湿排出,也不会感觉肩膀那么酸痛发硬了。

经常开车的司机师傅们,也可以贴在腰部,暖暖地很舒服,我习惯贴在小腹上,腹部摸上去总是冰冰凉凉,用这个贴一天,小腹温温的,再也不往外冒寒气了。透气的无纺布,不闷,对皮肤很友好,而且容易撕拉,非常方便。

我们也可以在睡觉前试一试南怀瑾老先生的肚脐灸法,简单易操作,也不影响工作生活。

南怀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被尊称为南师,他在书中曾这样写道:“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

这是日本人把中国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日本温灸器,我教你们一个方法,什么年纪的人都可以用,比较保险。”

用的东西有艾绒、桂圆肉和花椒,把这3种一起打烂,睡觉时候挑一点,放在肚脐里即可,温阳驱寒,能够守护住我们的阳气。

艾草经过反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而得到的软细如棉之物就艾绒,它是纯阳之性,能够驱寒逐湿,行气开郁,温补阳气。

花椒散寒祛湿的效果不错,桂圆肉有益气血,三者搭配,温和而不强烈,让温阳之力缓缓注入我们的体内。

制作方法:桂圆肉、花椒、艾绒按2:1:1的比例,也可以按照这个剂量,桂圆肉20粒、花椒30克、黄金艾条1根;把花椒里多余的杂质、花椒杆捡出来,将花椒、桂圆肉(去核)放入料理机,打碎;把艾条里的艾绒取出,一点点加入料理机,继续搅拌,最终成为可以捏成球的粘合度。

之后按照上面的方法,捏成小球,塞进肚脐中封好,用医用胶固定住,睡前放入,第二天早上起来取下,最好在脚心处也各贴一个。

如果觉得自己制作麻烦,可以选用这款现成的肚脐灸,用的蕲春艾绒,蕲艾叶大饱满,香气浓郁,艾力更高,汉源花椒,性温个大,驱寒效果也不错,晒干的桂圆肉,更温和益气,适合我们阳气不足的人。

每一颗丸子都是存在玻璃罐中保存,贴3天歇1天,连续用上1个月的时间,丸子的大小是我们身体每天可以吸收的量,打开后草本的味道很浓,细闻有艾草的清香。

贴上去之后,腹部感觉有股暖流,顺着我们的肚脐流淌,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及女性经期不可以使用,也不能一天24小时全都贴,身体发热、过敏时不要贴。

北京同仁堂红盒艾绒肚脐贴淘宝月销量¥69购买

秋分之后更要养护脾阳

秋季,也是脾胃不适最多的季节,归根结底,是脾阳不振,运化湿气的能力不足导致的。

我们平时伤害脾阳的习惯有二,一是天气转凉,寒邪容易侵入,吃多了生冷饮食直接把寒气带进身体,让脾阳受损,尤其是体弱或是老人小孩,最易中招。

二是吃得太多,或是肥甘厚腻的食物,把脾胃给伤了,一般青年人居多。不光现代人有此烦恼,在古代的皇宫贵族也有同样的烦恼,咱们历史上的两个大人物,都会常吃这样一种糕点来养护脾阳。

自古皇帝多短命,但唯独清代的乾隆皇帝却创造了高寿奇迹,以89岁高龄位居皇帝长寿之首,被称为“古稀天子”。在位60年,身体健康,思维清晰,据悉,这位乾隆皇帝,亲自定制了一款糕点的配方,名为八珍糕。

自乾隆帝50多岁始,养生中就几乎没有离开过八珍糕,乾隆经常嘱咐身边的太监,要“每日随着熬茶时送八珍糕”,用以养脾去腻,足见皇帝对八珍糕的珍爱。

第二位便是慈禧太后,慈禧爱动肝火、脾气暴躁,由于大吃大喝,嗜食油腻肥甘食物特别是肥鸭,结果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闷闷不乐。众位太医看后说因脾胃虚弱所致,开出了一个方子,茯苓、芡实、莲子、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各二两,共研细末,加白糖七两,用水调合后做成香甜可口的糕点。

慈禧吃完食欲大开,身体也有了力气,高兴之余,赐这个糕点名为八珍糕,相传八珍糕香酥可口,甜美无比,成了慈禧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我国现代大医罗大伦博士在《阴阳一调百病消》中,花了巨大篇章,来介绍八珍糕,称其为“千年养生第一糕”。现代社会,每十个人里就有五个人脾气虚。对中国这个崇尚“土生万物”的民族来说,脾之于人,如土之于民,所以才会赋予“脾”一个极高的职称,后天之本。

八珍糕的配方也已由明清流传至民间,为了大家能吃上地道的八珍糕,我们寻访各个食材的原产地,研制出了一款更适合现代人脾胃的八珍糕升级版。

大别山的茯苓,温县的铁棍山药,潮州的芡实,小小一块糕,浓缩了多种食材的精华。

里面的:

芡实:健脾祛湿,能把体内的水湿排出去,帮助脾胃运化。

莲子:补益脾胃,祛湿的同时能养心安神。

白扁豆:被称为脾之谷,不仅能祛湿,还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

山药:健脾补气,对肺也很好。

茯苓和薏米一定要有,它们一升一降,会让体内的气运作起来

山楂:健胃消食,有了它,哪怕有积食也不怕,还能行气化瘀。

每天吃点,香甜软糯很方便!选用8种食材,再配以山楂、糯米,用麦芽糖、亚麻籽油进行口感调和而成,口感加分!

这款糕遵循古方的基本搭配,却又有细微的不同,因为还添加了大枣、山楂等食材进行调和味道,也更符合咱们现代人容易贪食的习惯,而且用的是亚麻籽油和麦芽糖,无白糖,更健康。

低温烘焙的精湛工艺,制作出的糕点不干,软糯香甜,即使牙齿不好的老年人,也能咬得动嚼的碎,一个一包装,干净卫生,吃着也方便。带在包里,即使是外出,也能随时随地守护住我们的脾阳。

秋分以后,一定要防备秋天的凉意,养护好自己的脾胃,这三种养阳固元的方法,适合我们忙碌抽不出时间养生的人,睡时补阳,吃时护阳,让阳气在我们体内越来越充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