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入伏后,改善体质的关键就在这40天 [复制链接]

1#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原创米医生素问轩

大家好,我是米医生

我们正式进入三伏了。

常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逢这节气,古人就会举行各种风俗活动。

汉代有“伏腊节”,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北宋夏伏日有“绿荷包子”……形成了独有的三伏文化。

伏天是道“坎”

中医讲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三伏正好位于第三季长夏中,一年里气温最高,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日子。

《汉书》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此时,火热浮于天地猖狂,阴气伏于地下潜藏。对于体虚人群,阴阳偏颇之人是一道“坎”。气血不均衡,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汉官仪》说:“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户,不涉他事。”伏日是恶日,伏天后不宜出门做事,应闭门在家“伏藏”起来。

今年伏日阴阳相争尤其强烈,各地出现极端暴热天气,更有多起热射病(重症中暑)导致昏厥、抽搐,甚至死亡案例出现。

极端酷暑,极易扰神,伤精,耗气。今年三伏,算得上是最难熬的日子。所以接下来的40天是一年中的关键。

那如何才能平安度过呢?三伏养生因人而异,下面我细细讲来。

一、阴虚体质宜祛火毒,补元阴

每年伏天时节,总有那么一群人会比其他人更加难熬,就是阴虚体质。

因为这类体质本就内有虚火,同时还要忍受外界的湿热,容易怕热,容易手脚心发烫,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自汗盗汗,急躁易怒……

该怎么办?

首先申明一点:艾灸和三伏贴,不适合你们!这俩项目以补阳为主,阴虚+补阳,等于火上浇油!你们会更加干燥,更加怕热,体质更加虚。

所以你们的养生重点是祛火毒,补元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引火归元”,借足贴脚底涌泉穴把上浮的火气扯下来。

引火下行最牛的是中药是吴茱萸,我们里就专门加了它。辛温散寒,适合易上火、咽喉痛、上热下寒、口腔溃疡、中焦不通、心肝火旺、失眠等其他上火情况的人群。

这个用法也有诀窍,就是要每晚睡前在涌泉穴上贴好,第二天早上起来取下,一定要长期坚持使用。

二、阳虚体质宜补元阳,驱陈年阴寒

阳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偏寒,怕冷,遇凉就拉肚子。因为这类人阳气短缺,又恰逢“假大空”的夏季。阳气虚浮于外,内里空荡荡,极易被寒邪入侵。

所以与阴虚体质不同,三伏对阳虚人是大补元阳最佳时机。此阶段,阳虚养生一大要点,就是自己多种一些“小太阳”。

怎么做?

一是夏天注意防寒,多捂着点儿。颈椎、肩膀、肚脐、膝盖、脚踝,这几个地方要注意着凉。冷饮,冰水果,生冷食物要少吃,保护脾胃阳气。不要这边补阳那边生寒,永远亡羊补牢。

二是建议三伏晒背,配合喝姜枣茶。太阳是真火,能温通百脉。三伏晒背效果好比天然艾灸,阳火专往阴寒处钻,能驱五脏六腑陈年阴寒。具体晒背操作可看我之前写过的文章:除此外,艾灸和三伏贴对你们来说也很合适,既补阳又能冬病夏治,能有效预防冬天易发作的鼻炎,哮喘,腹部冷痛,痛经,甚至是骨关节病。

三、痰湿体质宜祛污浊,减脾虚沉重

伏天痰湿体质也挺难熬。痰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容易脸上出油,毛孔粗大,浑身疲乏无力,胸闷气短,水肿肥胖,大便粘马桶……

造成痰湿的因素,虽然有三伏潮湿闷热气候在作祟,但根本的原因还是脾胃虚弱,无力运化水湿,造成体内堆积对于的污浊。

所以痰湿人的养生重点在祛污浊,减脾虚沉重。

饮食上,不建议大量吃水果,水果普遍湿气重,脾虚难完全消化吸收。建议吃健脾祛湿的食物,例如白扁豆,茯苓,山药,或者喝五指毛桃汤,里面再加点陈皮。

生活上建议适当晒太阳,平时多运动,或者去拔罐,都能帮助脾胃运化水湿。晚上可以用温胆汤泡脚,效果不错。

总的来说,养生其实很简单,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

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阅读原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