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脾美食大推荐
1.糯米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
《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滋补安神百合糯米粥
原料:鲜百合3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百合剥成瓣,洗净,糯米如常法煮粥,米将熟时加入百合煮至粥成,人冰糖调味,如无鲜百合可以用干百合10克代之,直接与米同煮为粥。
每日2次,早晚温热服食。百合自古作补益之物,亦食亦药。
2.红薯
俗称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红薯稀饭
主料:红薯g
辅料:小麦面粉适量,水适量
做法
/p>
1.准备红薯一块,去皮,洗净,切成四方块儿。
2.红薯放入汤锅内,加适量水。(水量要根据人口多少酌情添加),盖上盖子,大火烧开,转小火慢慢熬煮。
3.准备一些面粉,加水适量,搅成均匀无颗粒的面糊。
4.待红薯煮至软面时,缓缓倒入面糊,边倒边用勺子搅拌,使面糊和水充分融合。
5.搅一下,盖盖中火烧开,开锅后再搅拌片刻,即可关火。
3.粳米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
《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
红粳米南瓜饭
主料:红粳米g,薏仁40g,南瓜90g
辅料:清水适量
1.备好食材:红粳米,薏仁,南瓜;
2.薏仁洗净后,用清水浸泡3小时左右;
3.红粳米、薏仁混合,淘洗干净;南瓜切丁;
4.将红粳米、薏仁、南瓜放进电饭煲内胆;
5.加入适量清水;清水量漫过食材2cm;
6.合上盖子,接通电源,按正常煮白米饭的方法一样,煮熟即可。
4.薏苡仁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
《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5.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
《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白扁豆粥
原料:白扁豆30克,莲子15克,银耳10克,大米克,水适量。
做法:把白扁豆、莲子、大米洗净,银耳用冷水发开后洗净切碎,加入适量的清水,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粥食用即可。
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滋阴醒神的功效,适用于春季疲乏无力、精神萎靡不振者食用。简介可清热化湿,健脾和胃,适于暑热心烦、吐泻及赤白带下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