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较好的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598844.html《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是麦类作物成熟、夏季栽种大忙季节,“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故称芒种。
此时气温偏高,空气中湿度增加。湿热环境中,人易疲倦、萎靡不振,养生保健重在除湿、养心、消暑。
吃好三样
、炖鸭肉
俗话说:“防苦夏吃吃鸭”。
鸭肉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而且能防治疾病。
鸭肉性寒凉,体内有热的人最适合使用。
对夏季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有良好的效果。
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炖食。不但味道好,而且更滋补。
2、苦瓜炒鸡蛋
“多吃苦”能清热养心,夏季对应五行中的“火”,“火”对应人体中的“心”。
《神农本草经》中说“苦入心”。
夏季多吃苦瓜能降心火,在潮湿闷热的地区,还能帮助祛除体内的湿邪。
脾胃虚寒、久坐办公室的人就不宜吃太多苦瓜。
3、木耳拌黄瓜
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称,夏天多吃点黑木耳,一方面有利于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凉血、增加食欲之效。
黄瓜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钾低钠的特点,适合夏天人们大量出汗后补充水分及流失的无机盐。
二者同食,可以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水、排毒通便。
食材简单易得,是必备家常菜,非常适合夏季食用。
喝好三样
、酸梅汤
酸梅汤是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它采用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
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苦夏”,酸梅汤可以开胃健脾,促进食欲。
针对夏季烦躁,酸梅汤还能行气散瘀,除烦安神。
但是,切忌不可放太多糖,以免引起不适。
2、薏米红豆汤
红豆具有很好的祛湿作用,且性温热,可以减轻寒湿体质湿邪程度;
薏米具有健脾利湿、美白祛斑的功效。
每天喝上一碗薏仁红豆汤,既去湿,又健脾胃,是夏季很好的养生方法。
切忌不要加大米,因为大米是湿性的,对于养生来说并不适宜。
3、燕麦百合粥
百合味甘、性平、微苦,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止咳的功效,非常适合夏秋食用。
燕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是不可多得的促进肠胃蠕动的谷物,促进消化,通便排毒。
夏天人们易怒烦躁,百合和燕麦,可以清心安神,平复情绪,也能提升食欲,强身健体。
做好三样
、保持心态平和
夏天气温升高,天气湿热,人心浮动,很容易烦躁。
芒种时节,“暑易入心”。
此时节,人们要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
可以多听音乐,散散步,养养花,调节心态,舒缓情绪。
保持平和心态、情志畅达,切忌大悲大喜,恼怒忧郁,以免伤心伤神。
2、注意开窗通风
五月又称为“百毒之月”,因为气温炎热,蚊虫滋生,很容易产生传染性疾病。
加上屋内长期开空调,缺乏空气流通,人很容易生病。
所以,芒种时节,要加强通风,注意卫生清洁。
早上可以早起运动,提高免疫力。
天气炎热,人很容易脱水。所以最好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相对平和的运动,尽量不要做剧烈运动。
3、不要贪凉
夏天的时候,人外出归来,身上一身汗,不冲下不舒服。
但是,在大汗时不要立即洗澡。
中医讲:“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出汗的时候立刻洗澡容易使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导致疾病。
夏季虽然阳气旺盛,但是很多冬天的疾病却是在夏天落下的。
最好不要洗冷水浴,不要露宿,不要睡地板,少吃冷饮,不然风寒湿气很容易伏积于体内。
各类关节痛及肢体麻木等疾病的患者在夏天最好不要穿短衣裤。
吹空调一定要适度,白天不要低于26度。
夜晚睡眠时间开空调,不要低于28度,可调至最小风档。
肩膀、肚子一定要搭盖薄被,以防着凉。
芒种时节,天气闷热,要注意养心补脾,祛湿防暑。
保持良好的心态,强身健体,迎接酷暑长夏。
END
蚁干堂中药老方
——祛湿健脾方
适用疾病:头晕、脸上长斑、起痘、皮肤瘙痒、湿疹、脚气、肥胖、白带瘙痒异味,因湿气重引起的便秘、糖稀等。
表现症状:口干、口苦、口臭、痰多、咳嗽、头发油腻、脱发、白发、皮肤瘙痒、减肥反弹、打呼噜、没精神、困倦乏力、脸上出油、长斑、长痘、大便不成型、便秘、糖稀等症。
古方介绍:祛湿健脾方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它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为丸剂,祛湿健脾方除了补养脾胃之外,还能祛湿,防治湿气侵袭人体。蚁干堂国医馆在古方基础上,形成了独有的方剂。
古方功效:理气祛湿、益肾宣肺、益气健脾、疏肝调胃。
古方组成:由人参、茯苓、陈皮、炒白术、白扁豆、苍术、厚朴、莲子、桔梗、炒薏苡仁等4味道地药材组成。
选用药材:古方中选用吉林长白山的人参,0年以上的新会陈皮,安徽大别山的茯苓,浙江于潜的白术,江苏茅山的苍术,选用其他药材,效果不佳。
古法秘制:将方中除了陈皮等中药低温烘干,研磨成细粉,用80目医用标准筛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细粉,再加入单独制作的陈皮,炼蜜为丸,制成蜜丸或水丸。
服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丸,饭前空腹或饭后半小时用温水送服,如服用其他药物,应间隔半小时或遵医嘱,放在冰箱冷藏保存。祛湿健脾方长期服用。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