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豆类是天然的激素补充剂,还能入药治病 [复制链接]

1#

我们经常把没饭吃或穷得揭不开锅戏称为“喝西北风”,人当然不能靠西北风生存,但有一种细菌却可以“喝西北风”,它的名字叫固氮菌。这种菌不光本领高超,能吸收空气中的氮气,而且道德高尚,会将吸收到的氮气转化后送给豆科植物享用,于是这些植物就间接地“喝”了“西北风”,长成了大豆、红豆、绿豆……人吃了豆子,吸收了植物中的蛋白质、油脂,最终能长出发达的肌肉。想一想,你身上的肱二头肌和胸大肌是西北风变的,是不是会不由得惊叹自然魔法师的神奇。

如果说中国人最会吃豆,恐怕没人反对。食用豆种类丰富,有大豆、扁豆、绿豆、黑豆、红豆、蚕豆、刀豆、豇豆、豌豆等;豆制品也是五花八门,有豆酱、豆腐、豆干、豆沙馅、豆瓣酱、豆豉、腐竹、豆芽等。其实,在中医眼中,万物皆可入药,豆子不只是让人长肌肉用的,而且粒粒皆良药。我们不妨来听听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副教授蒋文跃的解读。

豆类的三大作用

补肾

豆是植物的种子,外形极似肾,按中医理论来讲,肾藏生殖之精(人的种子),故豆类的第一大作用就是补肾。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豆类含丰富的天然激素,如大豆含有大豆异黄酮,与人的雌激素结构和功能相似,所以被称为天然雌激素。大豆中还有植物固醇,可用来合成激素。此外,大豆所含的脂类及钙、磷等,是大脑及骨骼生长所需成分。

黑色入肾,故黑豆补肾最佳。如果你的牙好,平时可以炒一些黑豆,放在瓶里,每天嚼一小把,20克左右,这是非常好的食疗方法。有的人一提起补肾,总是相信每克几百元的虫草或鹿茸、海马,又要担心有没有什么副作用,但对十分安全的每斤几元钱的豆子视而不见—这正应了那句讽刺的俏皮话“只吃贵的,不吃对的”。

黑大豆,中医称之为“穞豆”。穞豆外面的皮被称为“穞豆衣”,中医认为它有补肝肾、清虚热的作用,对阴虚阳亢的人有保健作用。这类人多有头晕眼花、口干、两颧潮红、晚上出汗的症状。可以每天用穞豆衣10克代茶饮,也可适当加些菊花、枸杞。

利水消肿

豆类含丰富的蛋白质及脂类,出家人吃素,如果不吃豆类,多半会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导致的体内蛋白质含量低可引起浮肿,而服用豆类可以增加血中蛋白的水平,便可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一些肝脏疾病患者,如肝硬化,他们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下降,因此会出现浮肿,此时可食用豆类补充蛋白质。中医有赤小豆鲤鱼汤,鲤鱼克、红豆克,只放少量酒,不放盐,可治浮肿。鲤鱼本身也有利尿作用,两种利水的药一起用,可起到协同作用。名医孙思邈对这个方子极为推崇。我在临床上曾用它来治疗肝硬化、肝癌患者,确实有效。赤小豆还可以和薏米一起煮粥,作早餐食用,治疗大便溏稀不成形。我有一位患者,大便始终黏而不畅,吃过很多药都不管用。后来他每天早餐吃赤小豆薏米粥,一两个月后大便就已成形且排泄畅快。

最有利于祛除肠胃湿气的豆类便是白扁豆。特别是夏季,人们出汗多,饮水、吃瓜果较多,而高温也使食物易变质,因此容易闹肚子,而扁豆正是个祛暑利湿健脾的药。白扁豆不易煮烂,最好先在锅里炒至微黄而焦,或者用铁榔头敲碎,这样才容易煮,也可以前一天晚上蒸熟了,到早上再吃。其实不只是缓解暑季的湿气可以吃扁豆,脾虚所致大便较烂的人,也可以把炒扁豆放粥里煮来吃,一个人一天的量为20克左右。白扁豆一般常与莲子、山药同用,这样效果更好,有的人吃一两天就可大便成形。中医有个名方叫参苓白术散,主药便是这几味。在扁豆开花时,采一些白扁豆花,也可以用,一般也是20克左右,有很好的利湿作用,湿热体质或气虚湿体之人都可以使用。

解毒

豆类的第三大作用便是解毒,主要用在这些方面:一是食物中毒,二是有毒的药草中毒,三是重金属或农药等其他毒物中毒,四是身体的热毒,特别是皮肤长疮、长疖子等情况。有人认为豆类可解毒的原理是,豆类中的蛋白质结合毒素后形成复合物,有利于排出体外。但豆皮及豆煮的汤同样有解毒作用,可见并不完全是蛋白质在起作用。

解毒效果最突出的豆类便是绿豆。曾经蒋文跃遇到一位患者吃了大剂量附子后,出现心悸、胸闷等中毒症状—附子中的乌头碱有毒,需久煎后才能分解为无毒的成分。当时他的家属给蒋文跃打电话咨询,医院较远,蒋文跃便让家属先找1斤绿豆,以大火煮后让患者喝汤,医院。医院时已经比较平稳了。现在我国好多地区的污染都比较严重,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甚至造成了有的孩子血铅超标。住在这些地区的人平时都可以多喝一些绿豆汤或绿豆粥。另外,湿热体质或热毒盛的阳盛血热体质之人,若脸上或身上有疖子、青春痘或化脓性感染,平时也可多食用绿豆,效果当然没有抗生素那么快,所以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再看。豆类也可以外用解毒:把豆类打成粉,做成面糊,可外用,比如当作面膜使用。

夏天,绿豆又可解暑,其主要作用是排出体内的浊物。绿豆汤不宜煮太长时间,大火滚几下即可。有的人把绿豆夸大成包治百病的“神豆”,这是不对的,要知道,每一种豆都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和体质的人群。

两种豆加工品能入药

不仅豆类具有补肾、利湿、解毒的药用价值,豆加工品也同样可以入药。

有一味重要的中药豆豉,便是大豆煮熟后加曲菌,同时加入中药药汁一起发酵而成的。按现有药典,一般加清热的桑叶、青蒿等。其实,古代因加入药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淡豆豉。有些加透达的辣蓼,有些加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苏叶等,有些加发汗透表的麻黄、羌活、白芷等,还有些加清热的柴胡、葛根等。这样的豆豉已成为吸收药物的载体,而我们平时用来调味的豆豉是不加药物的。

豆豉在曲菌的作用下半发酵的过程,古时称为“腐”。实际上动植物的腐烂也是菌的功劳,我们体内食物的消化也需要肠道内的菌的帮助,故古人称之为“腐熟”。人生病,尤其是发热时,消化受到抑制,易导致不消化或产生其他有害物,这时便需要豆豉的帮助:一则帮助消化,发越陈腐之气;二则豆豉中的药物可发散邪气,透表散热。解放前上海滩有位中医,听力不太好,人称“张聋甏”,他治疗伤寒症(又称“肠伤寒”)的效果出奇地好,即因善用一味淡豆豉,是业界美谈。并不是豆豉能杀伤寒杆菌,而是人好了,病自然就没了,这个道理许多人其实并不明白。很多发热疾病导致的食欲差、舌苔腻、胸口闷等,均可使用豆豉治疗。

豆类第二味入药的,便是大豆黄卷。大豆黄卷是大豆发芽而成,这种豆是刚发芽,并不是菜场内那种芽很长的。种子发芽是植物生长的状态,同时也是植物利用种子中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的阶段,故此时的植物含有丰富的消化蛋白质、脂肪的酶。故大豆黄卷除了有透表利湿的作用外,还有帮助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这与谷麦芽消化淀粉的原理相似,清代很多江南名医擅于此道。肿瘤患者化疗后,常见水湿停留且消化机能差,大豆黄卷是味合适的对症之药,蒋文跃在临床中经常使用,效果理想,大家千万别小瞧这些寻常之物。

摘自《北大蒋文跃的中医养生课》蒋文跃/著海南出版社/出版

1

END

1

订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