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王苗苗
想想进入深秋后,咳嗽等上呼吸道系统疾病将会呈现高发情况,不少人,特别是家长心里就发慌。
该如何避免冬季身体遭罪呢?医院中医科主任罗伟贤认为,关键在于立秋后的养生。
立秋后养生要忌凉、忌穿紧束暴露衣服
据罗伟贤介绍,立秋代表着已经进入秋季,以中原地区为例,秋季会呈现昼热夜凉,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湿气与秋燥交替出现,湿度变化快等气候特点,而这个季节的主要致病特点就是燥邪偏胜。
此外,立秋之初仍是暑热季节,白天高温,夜间凉爽。不少人图一时畅快,喜欢吃冷饮,但这样就会出现寒湿性疾病,“《内经》里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也就是说,湿邪内扰伤及肺脏,则会导致出现咳嗽,而湿邪内生也会导致腹痛腹泻等脾胃疾患。
到深秋后,阳气已经潜藏,更不能吃寒凉的食物,所以,要想冬季少生病,立秋后大家应该在吃穿住行方面多注意。
A.饮食:宜甘润温补,忌贪凉饮冷
罗伟贤称,立秋后,自然界阳气开始衰弱,阴气开始增加,人与天地之气相应,人体的阳气也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入秋后,饮食也应该以甘润温补为主,要远离生冷的食物,要多吃熟食、成熟的瓜果、煮过的白开水等,“适当的米面食物是很好的能量补充。”但不要吃辛辣香燥的食物,以免耗气伤阴。
B.穿衣:宜宽松舒适,忌紧束暴露
民间素有“二八月乱穿衣”之说。到了秋天,常会看到这边有人穿短袖,那边有人穿长袖外套的情况,那到底该怎么穿呢?罗伟贤称,初秋应防晒,深秋应保暖。
他称,入秋之后阴气渐隆,阳气日衰,穿衣应当宽松舒适,以利于阳气通畅。而入秋以后,保暖为第一要务,特别是晚上,合理的保暖对于预防寒邪侵袭非常重要。至于白天,大家还是要注意防晒,秋高气爽,紫外线相对较强,有日晒性皮炎的人一定要防护好。
C.休息:宜早睡早起,忌过度疲劳
罗伟贤称,到秋天,人们应早睡早起,这样做才利于阳气的闭藏收敛。至于运动的话,秋季应避开白天温度高的时间,这是因为暑热之气易伤阳气,更易伤津液,对于已经蛰伏的阳气来说,更应该做好顾护,不应该大量出汗伤及阴津。
秋季不宜大量出汗,应多吃甘润食物
罗伟贤告诉宝姨,有中医师认为秋季当令的燥邪即为阳邪,但事实上,燥邪类似风邪,遇寒则寒,遇热则热。
他说,燥邪容易伤津液和肺胃,津液损伤就会出现皮肤干裂、口苦口干的情况,而伤及肺胃则会出现口干舌燥、干咳不止等症状。
所以,他认为秋季不宜大量出汗,不可过用辛燥药物和食品,反倒应该适当饮水,食用梨、橘子、荸荠、木瓜等甘润食品,也可适当泡一些紫苏叶、荆芥等祛风润燥之物当茶饮。
最后,罗伟贤还提供了几个养生小经方,成人和儿童都可饮用,每日服用三次即可。
脾胃寒湿泻方:肉桂3g,炒薏米12g,砂仁3g,藿香6g,小茴3g,煎汤口服,亦可打粉外敷神阙穴。
脾胃湿热泻方:荷叶6g,白扁豆6g,车前草6g,马齿苋66g,二花3g,煎汤口服。
肺热燥咳方:桑叶6g,炙枇杷叶6g,甘草3g,川贝3g,黄梨1个,煎汤口服。
凉燥咳嗽方:荆芥6g,防风6g,南沙参6g,生姜3片,煎汤口服。
口干口苦方:黄芪6g,玉竹6g,天花粉6g,甘草3g,石斛6g,煎汤口服。
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和公号转载
监制/杨韬统筹/宗雷
校审/宗雷编辑/王苗苗
视觉/河南商报视觉产品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