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句话: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是我们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个人亏气少血,你想想是不是很多疾病都会导致。而且脾胃不单与消化功能相关,疼痛、哮喘、失眠、抑郁、肥胖等常见疾病都与脾胃有关。那么,该如何保养脾胃呢?如何查看脾胃是否健康
脾胃不好的人有哪些症状
口唇发白——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口臭——脾开窍于口,脾虚人的口味淡、无胃口。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胃中积热有关。
口水多——也是脾虚的征象,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水湿不化,人的口水就多,经常吐涎。睡觉时会流口水。
鼻翼发红——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红肿、脸肿——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鸣耳聋可能是肾虚——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四肢乏力——经常疲倦,没精打采,往往也是脾气虚的表现。
饮食:脾胃虚弱的人,不管是什么情况,首先就会在饮食上表现出来。归纳起来就是“两少一多”:吃得少、吸收少、拉的多。没有什么食欲,再美味的食物也浅尝即止,明明吃得少,却感觉胀得慌;食物再有营养,人也日益消瘦;大便次数增多,腹泻便溏都是常见的毛病;这些情况,多数属于脾虚引起的,需要注意调理身体了;
睡眠:脾胃虚弱的人,睡眠有两种可能。一是“睡不醒”,主要就是提不起精神来,成天昏昏沉沉打瞌睡,一不留神就睡着了;一是“睡不着”,虽然也有头昏脑胀的感觉,可就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好不容易入睡后,还经常做梦惊醒。这两种情况并不矛盾,一般前者多属于脾气阳虚,后者多属于脾血虚,需要甄别进行调理;
精神:脾胃虚弱的人,精神状态不好是常态。而且,多数以“倦怠少动”为主,也就是不想动,即使平日很活波的人,也会喜欢安静起来。脑子里昏沉没有头绪,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等。躺下、蹲下后站起来时,会有头晕眼花的感觉,总之,多数是一种“功能减退”的趋势;
毛发:因为“脾生血统血,主肌肉四肢”的缘故,所以,待到我们自己怀疑脾胃虚弱时,多数是有了气血生化不足。此时,指甲、趾甲都会没有平时的红润光泽,嘴唇也是淡白的,没有了正常的那种“红唇”。时间久后,还会出现毛发枯黄稀疏等等;这些都是脾胃虚弱后,气血不足引起的;
湿气:“脾虚生湿”,这是我们现在说得很多的一句话。湿气重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小毛病。而追根究底,多数还是“脾虚生湿”引起的。脾虚生湿之后,身体会有“发沉”的感觉,通俗地说就是“拖不动脚”,人也容易发胖,面色淡白,大便稀溏不成形,难冲洗等等;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他说,现代人要想养护好脾胃肝,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乐观向上是良药
最先注重的就是情志的调整。“怒伤肝,思伤脾”,如果思虑过重,会伤及脾气,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久之气血生化不足,则会精神疲乏,精神衰弱,出现肠胃神经官能症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致病,导致气机紊乱,影响血液运行,情志过度可伤及肝之疏泄功能。所以,保持心情舒畅,调整心态,乐观向上是预防脾胃肝病的“妙药”。
脾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要想保养脾胃,这些要尽量避免。
中医学认为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药膳这样的辅助治疗,也必须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体质虚弱,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气虚体质的人常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或有头晕、自汗的症状,可在烹制食物中适当选择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白扁豆、山药、西洋参、太子参等补气药,以增强补气强身的效果。
血虚体质的人,则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指甲的颜色淡白,有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闭经。这些人就适合食用当归、熟地、阿胶、白芍、何首乌、桂圆、桑椹、黑芝麻、大枣等具有养血补血作用的中药。
在药膳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热温凉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认清自己的体质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属于什么病症。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又实在没耐心去学习,那么最好请医生开具药膳配方,不要盲目尝试。
多动脚趾,增强脾胃。
同时,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选择适当运动,益脾胃。
专家认为,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专家建议,易气短喘息的人首选的运动项目是打太极,因太极动作缓慢、流畅,在运动过程中同时有调息要求,如最常见的‘气沉丹田’要求练习者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使之不能上浮。实际上这些练习对动则气喘的人大有裨益。
可以常做一些类似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扇舞以及各式各样的养生功等具有中医养气功能的运动,此外,像慢跑、广播体操、踢毽、打桌球、广场舞、交谊舞等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
脾胃调理推荐四个按摩法。
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
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健脾的食物
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红枣、山药和薏苡仁,堪称“脾胃三宝”。大枣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枣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饮食佳品。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枣。
山药可是个好东西,既保养健康又有美容作用。但山药最好心买铁棍山药,刺儿比较多比较硬的,蒸着吃炒着吃,或者熬粥喝都可以,平补脾胃的效果最好。山药与其他滋补食物所不同之处在于,它滋而不腻,其他食物滋阴多了就湿,湿多了就能化成热。但山药不会,它不热不燥,为平补脾胃的良药,尤其是对五脏气血的虚损补益效果绝佳。山药常被用来治疗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红枣配合山药做成山药红枣粥可用于脾虚食少,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作用。
薏苡仁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疗食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大枣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其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适合脾胃虚弱之人食用。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红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调理食谱
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吃点花椒叶。据《本草纲目》记载,花椒可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应对脾胃虚寒。花椒叶可凉拌、煮汤、炒菜、油炸、包饺子等,最简单的吃法当然还要数凉拌了,在吃之前先焯一下水,去味,然后再加入精盐、酱油、陈醋、蒜泥、姜末、小葱、辣椒等各种调料简单调味,拌匀后装盘即成。
养脾胃喝好三杯茶。调养脾胃秘诀之一是饮茶,而且每天三杯。上午喝绿茶,下午喝乌龙茶,晚上喝普洱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属于茶中之阳,上午喝绿茶在于使阳气上升,心神俱旺,并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使脾胃得以滋养。
脾胃不好喝点醪糟。脾胃虚弱者,建议喝点醪糟鸡蛋汤,最好再加几颗红枣一起煮,放置温热喝一碗,对胃部不适有缓解作用,酸甜的口感也有开胃作用。天气渐冷,醪糟可以自己做。将糯米蒸熟,适量酒曲放入温水中,搅匀,在糯米饭中间挖个小坑倒进去,两天后甜甜的醪糟就可以食用了。
松仁玉米健脾开胃。秋季这段时间的最佳的食材就是玉米,玉米能健脾渗湿、调中开胃,这段时间吃还能祛秋燥。另外,玉米中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除了直接煮着吃,我还喜欢吃松仁玉米,先将松仁用小火焙干,然后将玉米粒和红菜椒片炒一下,加入适量盐和白糖,焖3分钟后加入松仁,大火翻炒一下即可,颜色好看,营养也丰富。
花生芡实汤健脾益肾。秋天气温多变,要多吃养阴润燥的食物。给大家推荐一款花生芡实汤,准备30克芡实,10克花生米,10颗大枣,一起用水煎,加入适量红糖。芡实具有很好的健脾益肾的功效,也可以用来熬粥喝。
脾胃虚寒常吃点陈皮。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最好厨房里常备陈皮。俗话说“一两陈皮一两金”,陈皮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等病症。因此,在烹调荤腥膳食时适量加入陈皮,既可以借助陈皮的芳香之气除去肉食的腥膻气味,增加菜肴的香味以增进食欲,又可充分发挥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祛湿化痰的药效,减少痰湿和肥甘厚腻对脾胃的伤害。
健脾益气喝四神汤。四神汤,即用淮山、莲子、芡实、茯苓一起煮制而成。淮山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功效。莲子可养心神,益肾气,健脾胃,涩大肠。芡实能健脾益胃。茯苓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素,如卵磷脂、葡萄糖、茯苓酸、组氨酸等。四种食材一起熬煮可相互补益。
“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医建议大家,30岁以后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