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段时间,感觉很饿也不能吃太多 [复制链接]

1#

最近有几个中医师都在说,清明节气最后3天加谷雨15天,这18天脾胃很脆弱,要好好呵护自己和家人的脾胃。

这种脆弱,表现出来的往往又是很容易感觉饿、胃口大开。所以,这段时间,越是感觉很饿的情况下,越是不能吃太多。

人的脾胃,看似强悍,冰的、烫的、辣的、酸的、油炸的、烧烤的,胡吃海喝都能容纳,有人还号称自己“铁胃铜肠”,标榜自己吃啥都能消化掉。

殊不知,脾胃一旦伤了,补起来就难了。

中医都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也就是说一个人出生以后,身体的好坏更多的就跟脾胃相关了。先天禀赋那是从娘胎里来的,这跟现在说的“遗传”是差不多的意思,那是改不了的,也补不大起来的。

所以平时饮食起居多注意点,脾胃是需要长期重视和呵护的:不吃零食(尤其是加工过度的零食),三餐相对准时和七八分饱,少吃太刺激的食物,不酗酒……

还有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慈禧爱用的方子做出的养生膏——八珍粹。

撇开民族感情和历史功过,慈禧,一个北京土著老太太,算是养生达人了。

吃银耳不吃燕窝,用珍珠粉抹脸,新鲜水果只闻少吃,都是这位老太太养生的妙招。

还有一招,就是慈禧晚年几乎每天都吃一种糕点——八珍糕。选取的原料都不金贵,感觉不配作为御膳房出品,但就是这平常,才显出不依赖物质抬高自己的贵气。

翻看清朝宫廷的饮食记录,发现八珍糕的方子基本固定为山楂、麦芽、山药、芡实、莲子、茯苓、薏仁、白扁豆。有时候会根据慈禧的身体状况临时做一些加减或小的调整。

如图所示,慈禧居处皆有水果盛放,取其香气。

八珍糕原料好找,在家可以按照配方试试

造型美观,作为茶点很适宜。

观察我们现在的都市年轻人,吃的花样多,吃出来的毛病比比皆是,最直接的就是脾胃受损。

太胖,可能是脾胃不好;太瘦,也可能是脾胃不好;脾胃受损,代谢紊乱,还可能发展到西医命名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糖尿病。

吃出来的毛病,还是想想办法吃回去吧,不然可能会有更难受的方式还回来。

看看《黄帝内经》说的种种现象,我们真的离“天真”太远了,怪不得那么多毛病,也难怪我们活不过古人啊。

经曰: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看看,老祖宗早就为我们操碎了心。不好好爱自己,怎么对得起祖宗啊。

眼看着,夏天要到了,人的脾胃功能出现偏差也呈现两个方向——有的人除了想喝凉水,啥都吃不下;有的人感觉很饿很饿,吃很多也难解饥渴。

吃不下,是有点毛病;吃太多,也是毛病。

不如试试这款八珍粹。脾胃好了,瘦的能长壮,胖的能变结实。想想都开心。

养胃健脾八仙糕是由明代御医陈实功创方,原方为:人参、山药、茯苓、芡实、莲肉(各六两,合现在的四两半)糯米(三升,合现在的一斤半,)粳米(七升)白糖霜(二斤半)白蜜(一斤,和现在的一斤二两),将这些材料研为细末、混合、蒸制、切条、再火上烘干,存储备用。清早以开水冲泡或是饥饿时当零嘴,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至清乾隆时期,御医们又根据八仙糕加减而成清宫八珍糕:炒山楂针对肉食过多,炒麦芽针对米面积食,再搭配山药莲子芡实白扁豆和茯苓薏仁,有攻有守,补益中气,化解水湿、和养肺肾,脾胃得安。

八珍糕的配方不是秘密,制作也不算麻烦,难的是没时间来做。加上制作过程不加防腐剂,长期保存也成了问题。

我们老百姓不像皇上、太后,想吃的时候传一声,御膳房就可以随时端上来!这款八珍粹膏,用井水熬煮萃取精华、浓缩成膏,随取随用,就方便多了。

小瓶装体验装,先试试也行。

这款八珍粹膏的用料,精选太行山中野生山楂,自制麦芽、野生茯苓、怀山药、芡实、莲子、白扁豆、薏米、古法老冰糖。

制作上,因应每种食材的秉性而以不同手法萃取,经年累月上百次试验,慢熬后不断改进,让每种食材的秉性得以发挥,味道多样,丰富却不相互争抢,柔和中显醇厚。

冰糖的加入,使口感更好,据反馈,孩子特别喜欢吃。孩子如果脾胃好,长高长壮实点,没病没灾的,家长也省事一些。

膏体口感略带Q弹软糯,可以直接嚼食,也可开水冲调,酸甜可口,作为自饮或待客的品饮都能收获满满的赞美。

熬膏真的很慢,每次的量也不大,需要的可以尽快下单(因为我们订货也时有不够的情况,产品人员也很无奈)。产地慢慢熬,少量持续供货,我们会不定期补货,需要的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