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伏天里,南方雨水连绵,北方雨季又来,天地湿热交蒸,身体里的湿气也变多,人也懒洋洋。
又适逢”第五个季节”长夏,身体脾胃的时令,身体最容易被湿气所困。
而你有这些烦恼吗?
湿气自测
如果你总是不想吃东西,感觉嗓子里有痰,尤其是吃肉、糖之后,吃一点就恶心,或者腹胀不舒服。
舌体胖大,苔滑腻、厚,舌苔颜色发白或者黄色,舌边常有齿痕。
如果你总是感觉没力气,犯困没精神,什么事情也不想做,总感觉四肢发沉,抬起来都费劲。
面色淡黄而暗,头发、脸上总是油腻腻的。眼泡有些浮肿,身体容易水肿。
如果你看起来胖嘟嘟的,特别是腹部和大腿上,也就是游泳圈和大象腿。睡觉的时候,有鼾声。
如果你怕冷,肚子小腹的皮肤摸起来总是凉凉的、软软的。
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容易粘马桶,小便浑浊。
还有一些湿气,不可言说,更加寻衅滋事,往下走,且变得格外尴尬。
你的身体已经被湿气占领了!
送你三个祛湿妙招,湿热、寒湿都适合:
最体现人生的方法:吃
其实我最喜欢给的建议就是吃,因为吃真的很重要。
再天赋异禀的人也不能不吃饭,去医院可以发现医生不是在问之前吃的有什么异常,就是告诉你之后什么不能吃。
有很多问题是吃出来的,也有很多问题能吃好。
饮食推荐
白扁豆又叫脾之谷。
调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浊升清,消暑除湿(能消暑湿),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专门调理脾胃)。
——《本草备要》
白扁豆炒后专除脾湿,还不伤脾胃阳气。煲汤最好也是用炒过的扁豆。
常用的煲汤搭配:
白扁豆+淮山+瘦肉;
白扁豆+薏米+排骨。
《神农本草》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之一。
上品是指无毒的,具有补养作用,可以久服,使人延年益寿,可以久吃的药,现在属于药食同源,也是食物。
芡实是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和莲藕、茭白、荸荠等8种植物并称为“水八仙”,并有着“水中人参”的美名,在南方是一种常见的食物。
因为它的果实很像鸡头,所以又称“鸡头米”。
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能健脾止泻、益肾固精、除湿止带。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不仅是女人的“不老米”,也是男人的“长寿米”。
芡实入脾、肾经,既能益肾固精,又能健脾祛湿,而且补的力度温和不容易上火,能预防阴液受伤导致的干燥而且不会滋腻生湿气。
提到祛湿,很多人想到的是薏米,而芡实的祛湿功效比赤小豆、薏米更强,而且薏米属微寒性,长时间吃胃受不了。
芡实与山药:均具有补脾止泻的功效,补益效果相似,但芡实之固涩肾精,更有甚于山药。
而且湿气重堵住中焦的人不能用山药,从某种程度上看山药是不祛湿的,山药的强项在于补脾肺之气,益肺肾之阴。
如果是阴虚体质的,但又湿气偏重,就可以芡实+山药。尤其老人,孩子,孕妇,夏天用一点芡实与山药炒熟后,弄成粉末,每天和粥调服,可以祛湿补脾,同时补脾肺肾之阴。
夏天湿气重、气虚的问题多,调理可以常喝这碗祛湿养元粥:
材料:红枣、山药、燕麦、芡实、花生仁、莲子各5-10克
做法:以上所有食材洗干净,用清水略浸泡后和大米一起煮成粥即可。
莲子:补益脾胃,祛湿的同时还能养心安神,心安能减少思虑,而思虑过多是脾虚的重要诱因。
山药:补气健脾,还能补益肺肾。肺能调理水的通道,肾主全身之水,脾主运水,湿气重虽然根本在脾运水能力下降,但调理肺脾肾能更快的把湿化掉。
小米:黄土高原上的小米,最得土气,而脾属土,在五谷中小米最养脾胃。
燕麦米:比燕麦片的效果更好,可以很好的补脾益气,也是平常不容易吃到的一种谷物。
红枣+葡萄干+花生:养脾胃、补气血,调和味道。有人可能会问,红枣生湿,这里还要放红枣吗?红枣健脾,又能调和诸味,这里用烘焙过的红枣,更多的是补益脾胃的效果。放在这里,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存在。
如果嫌麻烦的也可以商城直接下单。这个粉粉备孕和孕妇也是可以吃的,当然它的健脾祛湿性很强,如果孕妇便秘就不推荐了。你看,有用户说,便便成形了,看来脾的运化是真的好了
针对于夏天湿气重、脾胃弱、气血虚的人:
每天犯困没精神、四肢发沉嘴里感觉口淡乏味或口中粘腻,想吃甜、吃辣食欲不好,不想吃饭,吃什么都不香,吃完还容易胃胀稍微不注意还会拉肚子,总觉得很累没有力气整个人也是丧到极点,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一副了无生趣的样子尤其是进入三伏天以后,气血消耗增加,这些问题。
祛湿在于运动
湿气的本质是气血不能到应该去的地方,停留在身体各部,祛湿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让全身气血动起来。
不喜欢运动和时间不充裕的可以着重做这两个动作:
抓带脉:
带脉的位置是绕着腰脐一周,就好像一根裤腰带一样。
这个动作很简单:抓带脉站直,双手抓到腰两侧的肉肉,一抓一松,抓下。一开始觉得酸痛,没法坚持,就从30下开始,逐渐增加,一直到每天可以抓下(孕妇禁用)。
或者敲带脉:
平躺在床上,用双手轻锤腰部两侧,敲次左右。平常还可以艾灸带脉穴,配合着中脘、水分、足三里,既可以调经,还可以减肥、调便秘。
拍打腹股沟:身体又暖又干净
《黄帝内经?灵枢》:「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意思是说,脾胃有病,便会有邪气滞留于两髀。
两髀,指的便是腹股沟,即大腿内侧与小腹交界处的两道沟儿。
腹股沟是脾经的循行位置。因此,拍打腹股沟(最好带上大腿内侧),可以打通脾经,从而健脾。
而且它在身体的中间,拍打可以联通上下,上热下寒的人也特别适合。能祛湿排毒,暖身活血。
动作好处多多:
胖子减肥,瘦人饱满
通过拍打腹股沟,强健脾经,让脾的运化、吸收水谷的能力增强,使胖的瘦,瘦的胖。
改善便秘,清理宿便
这是立竿见影解决的问题,拍打腹股沟,通过外力直接加速肠道的蠕动。
温暖子宫,越拍越好看
很多人都习惯久坐,坐着的时候腹股沟这里蜷缩,气血运行凝滞而缓慢。身体的毒素、寒气也会在这里滞留。
常常拍打腹股沟,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经络,就像是把容易堵塞的河道处疏通,让气血顺利通过,那么淤积在这里的毒素,寒气,也就顺势冲破。每天1小时,坚持一周就会看到效果。
放松身体,放松手掌。
可以站着,也可以躺着。
或用掌,用空拳,或者用拍打板。
由轻到重,逐渐加力,每天拍打30分钟到1小时,一次拍完,或是分时间段拍都可以。时间不拘泥,饭后30分钟内不拍就好。
一开始会觉得很疼,每天坚持下来,疼痛的感觉会渐渐减轻,手也会越来越适应。
小贴士:
腹股沟其实是很受力的地方,稍微重一点也可以,用你可以承受的力度和可持续的节奏来拍打。
如果是站着,双腿分开,膝盖微微弯曲,感觉脊椎末端的尾巴骨向里蜷起来,(平时如果久站腰酸的人,也可以这样站)便于受力,也保护自己。从肩膀甩起来,利用惯性来拍打,省力且持续。
觉得只是皮肉疼,可以垫块毛巾,或是穿的厚一点,有助于把力道渗透进去,而不是自己抽自己。
用手拍更能感知身体的变化,用拍打板拍可能会更透,大家可以都体验一下,比较出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个拍打板非常透,拍打大腿胆经,小腿脾经也非常好用,建议一次买两个。
特!别!痛!但没关系,一会儿通了就不痛了,非常省劲!
拍打之后,你可能会感觉到:
小腹,肚子从微凉,发热以到发烫,像是内置了暖宝宝一样,停止拍打之后,还会觉得里面有震动的感觉。
从小腹带动整个后背以至身体都发热。
脚心出汗。
打嗝,排气。
腹股沟出会有不同颜色瘀斑,几天后逐渐消失。
大腿内侧发热发痒。(气血通的表现)
中伏天吃醋泡姜,祛湿补阳气
中伏后,出汗多,血液粘稠度升高。再加上室内外忽冷忽热很容易出现各种心血管疾病。因为,醋是直接走肝经的,肝遇到酸就会收敛,提升肝阳之气,常吃醋泡姜不仅能驱散寒气,还能养胃、减肥、防脱发。”
醋是收敛的,可以收敛姜的生发之气,让原本辛散的姜变得平和起来,姜温阳的性质还在,却避免了上火。更可以:
健脾胃,散寒湿: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食物吃进来,需要脾胃的运化,将精微物质输布给身体,为身体带来足够的能量,人的先天就像一罐子煤气,只能省着用,但是可以把脾胃来调好,用后天来养先天。
脾胃阳气充足,运化食物的动力就充足,阳气充足,人的湿气寒湿也就散的快,就像是太阳出来了,云开雾散,山岚间的湿气也不复存在一样。身体里的小太阳振奋了,才有力量去祛除湿气。
活血化瘀,更燃脂瘦身:
醋中含有醋酸,不仅可以抑制脂肪合成,还有助于脂肪的燃烧,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减少。而姜呢,生姜中有很多姜辣素,可以抑制脂肪的囤积,人们用小白鼠做实验,发现姜辣素可以抑制脂肪囤积和血糖上升。
这样一想,醋泡姜简直是双剑合璧,斩断脂肪的能力倍增啊。
难怪我最近吃醋泡姜之后,到了中午都不觉得有那么饿了,姜让人胃口大开,而每天早餐都固定几个内容,并没有增加饭量,血糖上升的缓慢,饱腹感增加了。
补肝阳:
中里巴人认为:醋是直接走肝经的,肝遇到酸就会收敛,这时姜的升发功能也入到肝里,收中有发,能提升肝阳之气。
如果你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严重缺乏,或是吃的太过油腻的时候,腹泻的时候,都可以喝上一点,缓解不适。
如果没有时间自己来做醋泡姜,我们找到了一款绝好的即食品。对比了不下10家供货商,试吃之后,这款接近满分。一点乱七八糟的添加都没有,良心手作,现成的无添加的醋泡姜。
好吃的姜,是能让不喜欢吃姜的人,也爱上了吃姜,并且在身体里默默发挥作用。
无添加:酸是养肝的,如果又吃了很多添加剂,需要用肝来代谢,肝反而受累,得不偿失。
老陈醋:姜要嫩的铜陵姜,醋要老的。泡姜的醋,选用最正宗的老陈醋,他们的陈醋酿制技艺,是国家认可的老陈醋酿制技艺,被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陵白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姜指饱满,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每天吃3片,一罐可以吃15天,4罐正好可以吃上两个月。好吃的姜,是能让不喜欢吃姜的人,也爱上了吃姜,并且在身体里默默发挥作用。
姜是朋友,不是砒霜
说起姜,不少朋友都听过一句话:「晚上吃姜赛砒霜」,结果唯恐避之不及,平时也是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姜在古时候是「可蔬,可和,可果,可药」的好东西,很长一段时间,把姜作为主要的菜,不是调料,而是天天吃的菜。
古人说它「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古人对姜的迷恋,到了可以「生啖」的地步,可见吃姜的频繁。
「夜不食姜」的说法,翻遍本草典籍,几乎没有提及。只有明代本草著作中才出现过类似的表述,认为夜不食姜是因为夜气敛而姜性散的原因。但有特意指出:如果是治病则不可拘泥,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而我们吃姜,更多作为调料或是养生小菜,大可不必那么顾忌,跟砒霜的毒性更是没法混为一谈,八竿子打不着。
不过话说回来,倒是有些朋友不适合多吃姜的:
阴虚体质的人
夏天总是很难熬,手脚心发热,心烦气躁。身体里没什么寒凉,反而一片热燥,就不要再特地吃姜了。对镜子看看,舌红少苔或无苔的人,就大都是阴虚了。
湿热体质的人
湿热要么往脸上跑,出油冒痘黑头,要么往下焦走,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舌苔也是很明显,舌苔黄腻的就是湿热了。
这两类朋友吃姜反而会加重身体的热燥,引起更多不适。要养阳气的话通过运动出汗的方式就好,让内热和湿气都透散出来,自然阳气也就生发了。
万物生长,愿你有更多阳气温暖相伴,对抗日常里躲不开的寒,愿偶尔贪凉,也能身心常安。
其实任何方剂都只是辅助调理的,而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