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外湿多由于外感六淫之寒湿,宜驱邪;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要补阳。长夏已至,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祛湿变得尤为重要。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看起床
睡不醒、没精神,觉得头上有东西裹着、身上有东西包着,让人懒得动弹,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
看如厕
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或者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
看洗漱
一刷牙就呕吐、恶心;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腻或白腻。
看食欲
到了饭点没胃口;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
以上种种都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不对的生活方式
常吃生冷食物
过食生冷食物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所以无论在天气寒冷还是炎热的时候,都尽量少吃生冷食物,同时还可以在烹饪食物时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经常熬夜
熬夜也是加重湿气的原因之一,熬完夜之后,起床后依然会有困倦、乏力、觉得头沉、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东西在裹着,懒得动弹,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体内有湿气了。
缺乏运动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而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
产后妈妈气血虚弱,抵抗力差,更容易受到风寒湿热之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产后吃的多动的少,脾胃负担过重,若脾功能失常,则无能力将多余废物排入小肠及大肠,从而导致湿气聚集。体内湿气过重会出现身体困倦、四肢沉重、关节酸痛、手脚冰冷、胃口差、消化不良等现象;还会出现明显的水肿或产后肥胖;体内有湿气,必累及脾胃,脾虚又会导致之后妇科疾病的发生;湿气重导致的一系列疾病恢复的也会慢一些。因此,产后妈妈尤其要重视身体调理,做好祛湿工作,在月子初期就要调理好脾胃,后续进补的营养才能更好地被身体吸收,也能加速排出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去除水肿,使身体更好的恢复。避湿健脾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热天不要直接睡地板,不要淋雨和涉水,避免外湿入侵。
同时要注意健脾化内湿,可以选择一些药食两用的食材,如薏米、荷叶、白扁豆、赤小豆、陈皮、茯苓等,可以用来入膳,既能养胃,又能除湿。
饮食起居不贪凉
炎炎夏日,我们常常用吹空调、吃冷食、冲凉水澡等“以冷制热”的祛暑方式,过度贪凉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而且还可能会让身体在无形中受到伤害。
事实上,一碗热茶入口“以热制热”,不仅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还帮助排汗,有利于促进体温下降、祛暑化湿。
多运动不熬夜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运动出汗可以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散步亦能养脾健胃,可使食欲增加、气血畅通。
另外,平常注意营养,早睡觉,不熬夜,适当午睡。
按摩和艾灸
中脘穴,为腑之会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按摩中脘穴可以有效的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
丰隆穴既是胃经的络穴,又联络脾经,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的要穴,按摩此穴可健脾化湿。
足三里穴,可健脾胃,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与丰隆穴配合按摩就可以有效的清除浊湿。
另外,点揉承山穴、三阴交、阴陵泉都有祛湿作用,有条件的话用艾灸效果更好,内湿过重的人,还可以用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
农历六月正值长夏,长夏偏湿,所谓“湿气通于脾”,宝妈们一定把握好祛湿健脾的重要时机!
美丽妈妈
ADD:长治市大庆路86号(市妇幼保健院往南米)
TEL:-/
真美妈妈
ADD:城区长兴中路号(医院对面)
TEL:-/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