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想到的,新年会是如此的一个开端。
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向全国蔓延,虽然烟火爆竹的燃放禁止令,得到完善的贯彻执行,但春节期间,整个神州大地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这是自年非典以来,华夏中国迎来的第二次大考验。
这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一场瘟疫。
年,是中国农历的庚子年。从历史上看,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相信多年以后,很多人会忘记,我们在的春节,经历的是怎样的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
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在这个舞台上的所有本色演出,最重要的观众,除了天地日月星辰,还包括我们自己。
尤其是这几天的“双黄连”刷屏事件,让我对这个魔性的世界变得更加依恋。
这个事件的主角名字叫“双黄连”。
是一个号称能治疗新型肺炎的奇药。
越夜越疯狂,越魔性越执着。
本着执着的理科生精神,今天,我要彻底扒一扒,这个刷屏的新网红,到底是什么来头。
主要从两方面扒。
一是双黄连药方的前尘往事;
二是双黄连热剧的台前幕后。
先扒一下这个号称能治疗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最牛处方。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双黄连,其实,既不是正经的中医成方,也不是实验室里的科班西医处方。
双黄连从家庭出身看,算是一个半吊子。
它最初只是一个民间验方,由金银花、连翘、黄芩这三味药组成。
稍微懂点中医的都明白,这厮分明就是一方劫剂!
什么是劫剂?
请看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的《劫剂论》。
说白了就是一些直奔疗效的方剂,不管病邪的来龙去脉,不顾五脏六腑的机能,用了暂时有效,但可能后患无穷。
你有热、有毒(包括病毒),我就用金银花、连翘,这一对药是清热解毒的王牌;热毒伤肺,有肺热了,我就直接给你清肺热,用黄芩!
就这么简单粗暴,还别说,临床上,还真有效。
中医都明白,这类劫剂方子,古代很少在人身上用,大多都是兽医在用。
原因有两个:
一是成方简单,成本低廉;
二是动物比人皮实,不怕后遗症。
而正经的中医方剂,需要清热解毒时,必定考虑病邪的来龙去脉,考虑毛孔的开合、肺气的宣肃……
比如清热解毒的银翘散,在用金银花、连翘的同时,还加薄荷以宣透表邪,加竹叶清利里热防止邪气逆传心包,加桔梗、牛蒡子开泄肺气,加芦根固护津液;
再比如暑季清热解毒的新加香薷饮,在用金银花、连翘的同时,还用香薷解表散邪,厚朴、白扁豆花和中降气清利暑湿。
有人一直纳闷,为何中医的成方如此复杂,不管大病小病,都是多味药组合,很少低于六种药的。
因为,这与中医的医理有关。
学过中医的都明白,中医表面上是治病,本质是治人。
什么意思呢?
中医治疗病人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
所以,中医用药的原则是:不让患者病愈后出现任何后遗症。
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
所以,为了克制药物的毒性,中药的成方原则之一就是需要进行君臣配伍。
何谓君臣配伍呢?
流俗地讲,就是最大限度的消除药物的副作用,不留后遗症。
其实,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理解,依然不够深刻。
对于中药而言,正确的理解是:凡药皆是毒。
这个中药的所谓毒性,我们一般称之为:偏性。
何谓偏性?
其实就是中药的物性。
何谓物性?
物性,不是仅指物理性质。
中药的物性,是指最能体现这种草药最本质特性的药性。
一般指的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升是上升、升提的意思,指能治病势下陷的药。降是下降、降逆的意思,指能治病势上逆的药。浮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指能治病位在表的药。沉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指能治病位在里的药。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有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
以上理论太枯燥。就拿双黄连举例:
金银花,性寒味甘,就是说其物性是寒凉的,味道是甘的。
黄芩呢?
则是性寒味苦。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意思是其物性也是寒凉的,但味道是苦的。
连翘呢?
苦寒通降。意思是物性也是寒凉的,但味道是苦的,而且有下降作用。
金银花、黄芩、连翘,这三味中药的物性,大家看明白了,都是寒凉之物,但有的甘,有的苦,有的向下疏通,有的向上疏通。
这三味中药的主要物性就是寒凉,发散。
所以,它们三个组合在一起,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
即:以寒攻击热毒。
这就是所谓:以偏纠偏,以毒攻毒。
但是,如果这个药方仅仅只是这三味药,清热解毒,肯定没问题,但是,这药方很明显违背中药注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君臣配伍原则。
具体讲,就是没有君臣配伍,一味苦寒。
一旦药量控制不好,病人热毒即便能发散出体外,但搞不好会矫枉过正,寒毒入体。
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医临床时有发生,西医会撇撇嘴,称之为“药物副作用”,小意思。
实际上,对中医而言,这是大事,这根本不是什么副作用,这是标准的药方配伍不够均衡,药量控制不够精细。
而西医的处方,往往就是一个单方。一个化合物,一个分子式。
这种单方,没有君臣配伍作物性平衡,非常容易失之偏颇。
好处是,药效猛烈,效果明显,但往往过犹不及。
临床表现,后遗症多发,药物副作用明显。
但这在西医临床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中医眼里,如果病人在医治后,出现后遗症,这就说明,治疗失败。
有个典故叫:夹板治驼。大家有的可能听说过。
大意是:
一个医生为了治疗驼背,用板子把人活活夹死。
病人家属责问,这个医生振振有词:我只管治疗驼背,至于人的死活,属于后遗症,不归我管。
虽然是个老故事,是不是有熟悉的感觉呢?
医院看病,经常遭遇的日常情景。
再讲个外国的故事。
有个瑞典人,去医院治疗胃病,各项检查后,医生根据化验单,给他开了治疗胃的药。
先提示大家一点,瑞典属于高福利国家,医药费大致可以免,所以基本不存在故意开高价药拿回扣的现象。
这个人,拿到药服用,三天后,胃不疼了,症状消失,但是,感觉眼睛酸胀,看东西模糊。于是,医院,找上次给他开胃药的医生。
医生回答,这是正常现象,因为病人服的这个胃药,治疗胃病,效果很好,唯一的小缺点、副作用就是,有一定的概率会损害人的视觉神经。
病人,不愿意了,说,你得给我治啊,我现在看东西很难受,不方便。
这个医生,两手一摊,说,骚凹锐,我是胃病专家,我只会看胃病。我不会治疗眼疾。
病人说,那怎么办?我要去投诉你。
医生说,东特,挖锐。我有个常青藤医学院毕业的同学,是眼科专家,我推荐你去,费用全免。
病人说,钱不钱的,反正国家报销。关键是把我的眼睛治好啊,我现在看你都重影了。法克。
病人去了胃病专家推荐的眼科专家,眼科专家也是说,东特,挖锐。然后开了治疗眼疾的药。
这次,病人学乖了,问,刀客特,你给我开的药怎么样?
眼科专家,一扶高度金丝边眼镜,说,效果绝对没问题。
病人不放心地问道,效果我倒是不担心,关键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这个眼科专家,透过高度金丝边眼镜,看着病人说,这药非常有效,现在大家都在用,如果非要讲什么副作用,那就是,有一定的概率会导致人胃疼。
病人说,法克油。
......
病人再不满,牵涉到药物的副作用,也得忍着,即便打官司,也很少能胜诉。
因为,西药的副作用,是无法避免的。
因为,西药的本质,其实就是单方劫剂。更更重要是,西药都是用小白鼠进行试验。
很多人,感觉,人与小白鼠都是哺乳动物,就把自己当小白鼠了。
在中医看来,人与小白鼠,即便在临床上,也是非常的不一样。
因为,人类属于阳,鼠类属于阴。
即人类是阳性生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是鼠类,是夜行动物,标准的阴性生物,到了晚上就精神。
西医拿小白鼠做药物试验,在中医看来,非常荒唐。
中医的复方,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克服后遗症,才用如此多的药物进行相互的物性平衡。
如果没有中医思维,一心只求疗效,甚至只知道在实验室里求疗效,肯定会青睐双黄连这样的方子。
双黄连这种明显的劫剂,能进入药典,成为常用药,主要原因就是:西医喜欢用。
很自然,它也是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一个药。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在中成药口服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在年排名第二,年排名第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呢?
就是因为一派苦寒,易伤人阳气,遏人气机
阳气不足,谈何抗病?
气机不通,新病又生!
我们再看看中科院药物所、武汉病毒所,是中医研究机构么?
再看看其中的研究人员,有哪一位精通中医临床?
但他们居然开出了中成药!
所以,双黄连,其实不过就是西医研制出的一味奇葩的、最不像中药的中成药。
(后面被和谐了)
泰山水敢当
瞻彼岩兮,木杨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