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伦敦奥运争议判罚拷问赛事声誉 [复制链接]

1#

伦敦奥运“争议判罚”拷问赛事声誉


乒乓球女单选手丁宁多次因发球违例被罚分,吊环王子陈一冰表现完美却屈居亚军,羽毛球双打选手于洋、王晓理因消极比赛被禁赛,同时英国自行车选手辛德斯却以假摔赢得金牌


本届奥运会上,裁判们的争议判罚屡屡上演。这令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公众,在观赛之余,都不得不思考谁来监督奥运裁判?谁有权解释赛事规则?


如果裁判员不能公平地判罚,对体育精神是一种亵渎。在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与体育社会学教研室主任黄亚玲教授看来,在一些项目上,奥运裁判有权力过大之嫌。对过分错判、漏判的裁判,应该有下课机制。对不同赛事的规则,各单项体育组织不能松紧不一。


裁判说啥是啥 谁来监督


你觉得陈一冰被裁判黑了吗?在凤凰上,90%的投票者的选择是肯定被黑。


不止中国如此。本届奥运会开幕后,日本拳手清水聪6次击倒对手却被判负,韩国游泳选手朴泰恒在400米自由泳预赛中被判犯规错判、漏判、争议判,已令多国运动员和观众大跌眼镜。


裁判员由各项赛事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选拔,选拔的标准,是裁判的场次和经验等,水平有可能参差不齐。黄亚玲认为,这届奥运会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准备得不充分,裁判员没有在奥运前的各项测试赛上,好好练习精确地把握打分尺度。因此,判罚水准屡遭质疑。


在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王凯珍教授看来,更大的问题在于,奥运会作为一项早已超越专业小圈子的国际性体育盛会,还缺乏对裁判员的有效监督机制。


据黄亚玲介绍,在目前的奥运会上,各种比赛项目的裁判方式,差别较大。比如田径的速度和力量,都可以通过仪器来判定,精确到千分之一秒,判罚的争议相对小。但在诸如体操、跳水、花样游泳等软的项目中,由于主观性多,裁判或是故意或是过失,其判罚很难做到绝对公正。


目前,奥运会对争议判罚不是没有申诉机制。如果奥运选手认为裁判明显不公,可以先向该项目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申诉,如果不满意,可以继续向国际体育仲裁院申诉。


但在诸多体育法专家看来,申诉限制多多,成功率极低,能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一些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裁判说啥是啥的局面。


比如陈一冰,按照国际体联的规定,只能就自己的分数申诉,而且只能就难度分申诉,对完成分或者别人的分数不满,是不能申诉的。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中心马宏俊教授介绍说。


山东大学体育法研究中心主任黄世席教授指出,这一申诉机制的基石是不干涉专家的裁决。裁判毕竟是内行,如果外行指导内行过多,恐怕也失去了竞技体育的魅力。


目前,裁判员下课机制还比较缺乏。黄亚玲坦承,但至少可以考虑引入更多制约因子。比如,在一些软项目上,人与高科技判罚更好地结合。某项目的国际体育联合会,对待申诉更加积极回应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